唐朝。
月餅(拼音:yuè bǐng)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壹,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
擴展資料:
廣式月餅是廣東省地方特色名點之壹,在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是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民間中秋節應節食品,是中秋月餅的壹個形式,廣式月餅口感符合南方人的口味。
廣式月餅聞名於世,最主要還是在於它的選料和制作技藝無比精巧,其特點是皮薄松軟、造型美觀、圖案精致、花紋清晰、不易破碎、包裝講究、攜帶方便,是人們在中秋節送禮的佳品,也是人們在中秋月圓之夜不可缺少的佳品。
廣式月餅起源於1889年,當時城西有家糕酥館,用蓮子熬成蓮蓉作酥餅的餡料,清香可口,大受顧客歡迎。光緒年間,這家糕酥館改名為“連香樓”,蓮蓉餡的餅點已定型為現時的月餅。
宣統二年,翰林學士陳太吉品嘗該店月餅後大加贊賞,但覺“連香”二字不雅,建議改成“蓮香”,並手書了“蓮香樓”招牌,沿用至今。
廣州市由“蓮香樓”始,各食肆、餅家紛紛仿效生產月餅,又形成“陶陶居”、“元朗”、“廣州酒家”、“金口月餅”、“趣香”、“大三元“、“大三元“等月餅名牌,廣式月餅逐漸聞名海外。
百度百科-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