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的意思如下:
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禦窯。據記載,柴窯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
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間撰寫,明中期由王佐增補的《格古要論》,記載有:“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_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_黃土近世少見”。
柴窯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制作精美光彩絕倫,是當時諸多窯中最佳的。
柴窯是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所燒,出自當時的河南鄭州,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等7縣。那裏本來就適合做陶器,又因為當時世宗姓柴,故名。當時亦稱禦窯,從宋朝開始改稱柴窯。其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古來諸窯之冠,但底部大多為粗黃土色。
鄭州市新密月臺原名“陽子臺”,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弭邑城,當地盛產煤炭、鋁石、黏土、石灰巖、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燒制鈞瓷的上乘原料。月臺村依嵩山支脈傍洧水,生長著大片的桑樹林,桑樹是燒制鈞瓷的好燃料。這壹切,使這裏具備了燒制鈞瓷得天獨厚的條件。?
從唐朝時候起,這裏就開始燒制鈞瓷。到了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在此建立了專門燒制皇宮鈞瓷用品的官窯群。?時柴榮的弟弟柴貴是虢州防禦使,將月臺交他管轄,柴榮命柴貴監管鈞瓷的燒制,燒制鈞瓷的窯就叫做“鈞瓷柴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