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
柴窯是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所燒,出自當時的河南鄭州,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等7縣。那裏本來就適合做陶器,又因為當時世宗姓柴,故名。當時亦稱禦窯,從宋朝開始改稱柴窯。
柴榮規定,燒制出來的合格鈞瓷只允許在宮廷裏使用,殘次品全部當場毀掉,不準流入民間,以致現在那裏還到處留有殘渣碎片。
擴展資料:
鄭州市新密月臺原名“陽子臺”,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弭邑城,當地盛產煤炭、鋁石、黏土、石灰巖、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燒制鈞瓷的上乘原料。月臺村依嵩山支脈傍洧水,生長著大片的桑樹林,桑樹是燒制鈞瓷的好燃料。
這壹切,使這裏具備了燒制鈞瓷得天獨厚的條件。 從唐朝時候起,這裏就開始燒制鈞瓷。到了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在此建立了專門燒制皇宮鈞瓷用品的官窯群。 時柴榮的弟弟柴貴是虢州防禦使,將月臺交他管轄,柴榮命柴貴監管鈞瓷的燒制,燒制鈞瓷的窯就叫做“鈞瓷柴窯”。
為了保證質量,柴貴調集民間最優秀的匠師和藝術師,精心設計,嚴格配方,不斷改進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性地在釉泥中摻入瑪瑙、翠玉、黃金等原料,集科學配方、火候控制、流暢線條、圖案造型、時代風尚和人的靈魂感悟於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