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制作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距今2300年。其造型為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充滿動感魅力,色彩古樸典雅。到了隋唐時期,根藝的發展已趨於繁榮。《南齊書》中記載,齊高祖將“如意”送給隱士邵竹根,同時出現了壹些以根為基礎的實用產品、陳設、家具。唐代詩人韓愈在《帖木兒居士》壹詩中也描寫了壹個根雕“人物”。宋元時期,根雕作品在宮廷和民間有所發展,壹些畫家也將根雕作品作為創作素材。白樂古琴上畫的許多編曲都是根雕作品。到了明代,根雕作品更具獨特的藝術特色。清代湧現出壹大批根雕藝術家,使根雕創作發展到壹個新階段。他們繼承了木雕藝術的傳統,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根藝作品,至今仍在北京故宮、頤和園和上海豫園收藏有許多清代根雕珍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清代根雕作品已在上海豫園展出。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自然”,將根藝作品的魅力壹覽無余。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根藝也到了蓬勃發展的時期。並在全國發展了40多個根藝團。福建、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根雕藝術生產廠家日益增多,根雕藝術生產已形成壹定規模,根雕藝術創作水平達到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