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玉石質地較好,多采用青玉和白玉。墻的大小因用途而異。壹般系墻較小,直徑小於10 cm,而葬墻和作為禮器的墻稍大,直徑在15-25cm之間。無論大小,戰國時期的玉器都比較薄,厚度約為1 cm。輥子是規則的,拋光的。內外邊緣刻有陰線,斷面呈三棱柱形,是戰國時期玉器的典型特征。這時開始出現壹種玉質玉器,即在內孔或外緣雕刻生動的動物形象。
戰國時期,玉器玉器的裝飾紋樣豐富而復雜。前期流行平、平、鉤紋,後期以紋、普紋、龍鳳紋、動物紋為主,並有二、三組不同裝飾條布局的組合紋。雕刻技法壹般采用粗細線條的結合。粗陰線卷成隱藏效果,和淺浮雕壹樣;細陰線可雕成細滑如發的線條,後被稱為“發雕”,被譽為戰國時期玉雕的絕技。戰國時期的玉雕刀鋒利筆直,有尖角;動物扭曲兇殘;紋路和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磨得很細。
漢代禦筆整體風格沿襲戰國時尚,略有變化。玉石仍以白玉和青玉為主,但玉質的形狀普遍變大,略厚。1983年,廣州南嶽王罕墓出土壹件玉質玉器,直徑54厘米,為全國之最。
漢代的玉器與戰國時期的三角形豎邊明顯不同,邊緣變寬,豎邊輪廓為方形。造型、透空和出廓玉器在漢代非常流行。玉壁上的紋飾仍以谷紋、蒲紋、龍鳳紋為主,但與戰國時期相比,有兩點變化。壹個是谷紋和普紋的紋路大而稀疏,壹個是組合裝飾紋更受歡迎。兩三組飾有花紋的玉墻相當常見。飾有吉祥內容的文字也是漢代玉器的特點之壹。但總體來說,漢代的玉器沒有戰國的精美。東漢時期玉璧的數量越來越少,璧形變粗,外緣立面略呈弧度。東漢以後,翡翠玉器很少,零星見到的多為素色。
。com/ViewInfo.asp?id=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