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個“道”是怎麽來的。其實“道”在明代就出現了。那時候“道”還不完善,都是臨時發的,沒有固定的等級。清初基本延續了明朝的守巡制度,但並不完善。
但到了乾隆那壹刻,“道”逐漸成為真正的官,也有了壹些固定的品級,即正四品。同時還有很多沒有地域劃分的專職道員,如糧巷、河巷、海關巷等。
當然,這時的“福”已經比不上“道”了。單就品級而言,“福”從屬於四品,“道”為正。而且到了後期,隨著陶的勢力越來越大,官員的級別也越來越高,已經不是朝廷能比的了。
到了清朝中後期,“道”的權利越來越大。妳有權折疊和密封。而且有的道臺可以管壹個政府,再厲害也可以管幾個政府。比如著名的臺灣路。
到了清朝乾隆後期,臺灣島甚至可以管理整個臺灣省,可見其勢力之大。臺灣省升格為臺灣省省之前,“道”壹直是臺灣省的行政機關。其他地方也基本都有路壹級的行政單位。比如山西的延平路,河南的河北路,都是比較常見的行政機構。
從這個角度來說,“道”確實高於知府,權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