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妳變那長安鐘樓萬壽鐘,我變錘兒來打鐘;?
2(女)打壹更當當叮,(男)打二更叮叮冬;?
3(女)旁人只當是打更鐘,(男)誰知是妳我鐘樓兩相逢;?
4(女)自己打鐘自己聽,(男)自己打鐘自己懂,
5(女)春香當當叮,(男)夢龍叮叮冬;?
6(合)是壹口春香夢龍 夢龍春香恩情鐘;?
7(男)我再變天上銀河水,妳變地下江河海;?
就是那千年旱災也曬不幹,海水源源自天來;?
8(女)海水哪有鳥兒好,我要變雙宿雙飛鴛鴦鳥。
潮劇,因形成於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仔戲",明末已在閩南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系密切。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時,吸收南音的音樂曲調。
據清順治《潮州府誌》載:明末清初,潮劇是"雜以絲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風聲調"。乾隆版《潮州府誌》載:"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聲歌輕婉,閩、廣參半。"演出劇目的唱白以閩南方言雜潮語,故清李調元認為"潮音似閩"。
它於2006年入選國家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