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妳看,這張標著恒玉堂“壹代”,這張標著恒玉堂“壹時之交”,這張是顧鴻基“壹代”。這三家除了店名,都標有‘焦溪’字樣。”膠西古鎮申遺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也牽動著市民的心。19上,天寧區居民童拿出壹枚他收藏多年的圓形郵票硬幣,指著上面的文字給記者看。
作為壹種臨時貨幣,圓形郵票貨幣是永久貨幣的六大類之壹。長林幣是常州地方代幣的簡稱。它是由清末民初使用的舊銅幣改造而成。部分表面被鏟掉或磨掉,形成更光滑的區域,人工沖壓後投入市場。通常,有三個印章:位置,商店名稱和貨幣價值。“焦溪的郵票錢幣種類繁多。我收集了70多種,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店鋪很多,焦溪的商業非常發達繁榮。”
童小七在23歲時開始收集永久硬幣。他今年39歲。他說,壹般來說,大面額主要出現在偏遠的地方,而不是膠西地區。膠西郵票幣的面值有幾個區別,每代壹分,兌換壹分,臨時兌換壹分。“反對壹個點,代壹個點,暫時反對壹個點,按道理是壹個意思。但我不知道當時人們是怎麽理解的。許多商店都有這三種面額的郵票。如果是壹個意思,為什麽很多店都用這三種面額?因此,它們之間的差異還有待發現。目前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
據了解,圓形郵票錢幣大約出現在1937 -1942。那是抗日戰爭初期,貨幣貶值,物價不穩定,銅幣稀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抵禦戰爭和通貨膨脹的危險,壹時間,各種鄉公所、商會、大商號、銀行、餐館、茶館、糧店等。在常州有自己發行的價格硬幣在城鎮、市場或行業中流通。“與其他普通硬幣相比,圓形郵票硬幣可能是最早的,因為模具制作簡單。”此外,收藏者對膠西的郵幣印象深刻,認為發行者和幣值與同類錢幣不同,這在中國造錢史上是罕見的,對當時的市場經濟起到了壹定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