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大陸的糧食產量還比較緊張,特別是在全國水利體系和13套大化肥企業建成之前,糧食供應是比較緊張的,尤其在1956-1976年代,壹方面國家大力推行工業化,先後建立了40萬個工廠和大量的研究院所、基地,記起那晚上壹的人口從農業轉化為工業人口和市民,另壹方面原來靠近城市的大批優質良田轉為菜田或幹脆就成為建廠用地。當時工資有高有低,如果不設法控制糧食銷售,必然是新工人難以維持生活——加工資——糧價進壹步上漲的惡性循環,導致新工人和他們的家屬難以生存,因此實施糧食票證供應。當時不只是城市糧食局按居民戶口本和糧本發糧票,而且好多大中型企業也有專門的會計管理自己企業職工的糧票分發,各企業根據工種的勞動強度高低發放工種補貼糧票。中央掌握這個糧票分發的數量,並據此訂購公糧和余糧,以免過度的征購余糧,過度傷害農民。那時全國的工資壹個標準,有些地區差,任何地方男工和女工同級別工資就壹樣,可他們的糧票是不壹樣的。即使同級別的工人,煉鋼的爐前工人要比制鞋廠工人的糧票多將近壹半。這當然有原因。要糧票做什麽?要糧票恰恰就是為了工人和市民既能穩定供應,又不要有人挨餓有人吃撐死,這個好方式還杜絕了大多數想多吃多占的“官兒”的貪腐路,任何官員哪怕妳是首鋼、武鋼、鞍鋼的廠長,沒有補貼糧票!妳是首鋼工資能到10級幹部的工資,但糧票就是32斤!
上一篇:玩具室收藏下一篇:病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