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出現在中國商朝時期,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壹種文字,又被稱為“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甲骨文風格類型:壹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裏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甲骨文的發掘和收藏
甲骨文最早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中國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余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28000余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28000余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種之多。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甲骨文 (中國古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