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宋代:楊萬裏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譯文兒童早晨起來,從結成堅冰的銅盆裏剜冰,用彩線穿起來當錚。提著銀鑼似的冰塊在樹林裏邊敲邊跑,忽然冰鑼敲碎碎落地,那聲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壹樣。
擴展資料
1、《稚子弄冰》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楊萬裏當時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時的習俗,立春前壹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勸農。這首詩寫兒童看到大人們鞭打春牛的場面後進行模仿的情景,這壹場景引起詩人對豐收的聯想。
2、《稚子弄冰》鑒賞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錚”,圓形;聲音上,有 “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 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壹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壹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裏才有依依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