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作者是知識分子,她受過教育,她知道壹個知識分子的責任——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弱者和不幸者。這不是農村工廠裏“泥裏打滾”就能達到的境界。
還有壹點就是,這些年來,多少人說過很多空話、套話,但又有幾個人是發自內心地真正同情和關心壹個不幸的弱者——更重要的是,把對方當成朋友,真誠地理解和交流。
這是很少見的,包括作者自己也沒有完全做到,所以她覺得很慚愧。這是作者的深刻反思,也是文章的可貴之處: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文章寫於1984。這是壹篇回憶文章,作者在文中敘述了自己之前與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生活片段。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江洋和他的妻子在那個荒謬和動蕩的特殊時代吃了很多苦。他們被視為“反動學術權威”,失去了女婿。但任何不好的風格對老王都沒有影響,他依然尊重作者和他的妻子。
於是,與老王的交流就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腦海裏。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她已經度過了動蕩的歲月。當她回憶起自己在動亂年代遇到的這些善良的人時,更多的是忽略苦難,而是在動亂年代凸顯人性的光輝。
百度百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