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壹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
解說杜甫將舊居讓給吳郎居住,還惦念著原來西鄰的貧婦人,所以寫這首詩請吳郎對她多加照顧:不要阻止她來打棗,即便她對新主人有恐懼之心,也應多加體諒,不要“便插疏籬”令她反感。詩人非常同情貧婦人,因為他深深知道,嚴重的“征求”和連續不斷的戰火已使人民貧困到了極點。
譯文:草堂前打棗任由西鄰,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壹位婦人。不是因為窮困怎麽會做這樣的事情,反過來只因為怕她恐懼卻要顯得可親。那貧婦人見換了新主人您就防著您雖屬多事,但您來了就插上稀疏的籬笆卻好像是太認真。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貧窮到骨,我由此聯想到現在戰亂不息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