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蘇軾有壹座“煙霧繚繞的鵲尾爐”。
《法源朱琳》載:“有柄香爐,謂之鵲尾香爐”。
什麽是鵲尾爐?叫做“走爐”。常見於南北朝時期的造像。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中,祭祀佛像的人大多手持此器。佛教徒認為“香是佛的使者”,“香是信仰”是佛教中的必要內容。佛教徒有壹種“走位”的做法,就是拿著香爐圍著佛像走三周、七周甚至更久。隨時可以用手走,說“走爐”是磁州窯的產物,多為宋代,也有唐代或明代的。這次發現是黃釉,其結構為兩層,上層為碟形,下部為喇叭形,造型美觀。但是宋代的產品已經被驗證為三層結構,而我們這次看到的是兩層結構,需要在下壹部分進行論證。其實他的目的就是拜佛時尚香。磁州窯這種爐的發現,不僅反映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盛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同時在閩東和盛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