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柱腳會有棱角。西周的方鼎基本上與商代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出現了壹些新的樣式,比如帶蓋帶耳的方鼎。
方鼎在西周初年消失較晚,圓鼎從耳錐鼎發展到耳柱鼎,再到耳蹄鼎,再到耳蹄鼎出現。
春秋以後,耳足鼎成為主流,秦國繼續使用耳足鼎,楚國有專門的耳足鼎——丁盛,造型特別漂亮,以為代表。與此同時,鼎呈現出多功能的變化趨勢,如鼎有耳、足有流,後被用作禮器、葬器和實用的烹飪器皿。西周時期形成了壹套三鼎制的禮儀制度。這種鼎既是禮器又是實用工具。壹般來說是天子,王公、博士、學者的鼎配數量減少了兩個壹等標準,但鼎中仍有“伴鼎”,不計入鼎數。區別在於工藝的精細程度。壹般來說,作為埋葬用具的鼎往往是粗糙的。此外,戰國以後,隨著金銀精工的發展,青銅與金銀等貴金屬結合的工藝也在鼎的制作中有所體現,出現了許多供觀賞的錯金銀鼎,往往體積都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