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年農歷冬至這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關於“醫聖”張仲景有壹個小故事:
張仲景告老還鄉時,正是寒冬臘月,下著大雪,寒風刺骨,沿路的百姓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非常難過,就令弟子搭起帳篷,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為百姓醫治凍瘡。
張仲景把這種半藥半食的食物捏成耳朵的形狀,並命名為嬌耳,後來才演變成了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的救命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雖然現在我們不再用餃子來治凍爛的耳朵,但餃子卻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