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袖爐”、“抱爐”、“火籠”,是中國古代宮廷和民間常用的取暖工具。由火盆演變而來的手工爐,由爐體、爐底、爐蓋(爐蓋)、提梁(手柄)組成。從唐朝開始到明朝中後期,手工造竈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末以後,手工技術開始衰落。50年代初,江浙壹帶還有少量生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手工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收藏者喜愛的藝術品。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籃子形、南瓜形等。多以紫銅、黃銅、白銅制作,也有少數瓷器制品。在手工制作過程中,最吸引人的是有無數圖案的封面。鏤空雕花爐蓋作為散熱區,有許多圖案,如五蝶彭壽、梅蘭竹菊、喜鵲圍梅等。,與爐體上的福祿犀首、花鳥蟲魚、山水等人物圖案相得益彰,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信眾使用的帶柄香爐稱為柄香爐,也稱手爐、升降爐。它的手柄有七寸長,甚至壹尺長,形狀多種多樣。古形尾端為獅形,有鑄、鍛、青銅鍍金、真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