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洋畫”,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外國煙草公司向中國促銷香煙的壹種手段。這種用厚紙片制作的長方形畫片,面積略大於火花(火柴盒封面畫)。洋畫上,印有精美的圖案,比如“水滸壹百零八將”。每包香煙內,附有其中的壹“將”。集齊若幹枚規定的圖案,可以免費領取壹包香煙。後來,洋為中用,洋畫成為壹種寓教於樂的袖珍型啟蒙讀物。過去的煙紙店內,常常有洋畫出售。畫片上印有歷史故事、花鳥魚蟲、戲曲人物等,有的畫片背面還印有與畫面圖案匹配的謎語。
不同的地區叫法不壹樣,在上海,洋畫被稱為“香煙牌子”;在廣州,洋畫被稱作“公仔紙”;而在西北地區,洋畫還被稱為“拍將”;在東北地區,孩子們則將拍洋畫稱為”玩pià jì“(現稱“玩卡”,改為用圓形卡片)。
價廉物美的洋畫,壹分錢可以買十張,很受孩童喜歡。兒童比較喜歡收集洋畫,它們除了可以作為啟蒙讀物來欣賞,還別出心裁成為壹種“另類”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