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是我國特有的壹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2、立軸 中國書畫裝裱的壹種式樣。中稱“畫心”(壹名“畫身”,又名“蕊子”),上稱“天頭”,下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有大有小,四尺以上的畫幅,稱“大軸”,俗稱“中堂”,特大者稱“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有三色、兩色、壹色三種綾(或色紙)裱。也有絹裱的。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壹名“綬帶”),此種格式盛行於北宋宣和時,後從之。初“驚燕帶”不貼實,能飄動,後貼實,純為裝鈽。“畫心”上下端可加鑲錦條,稱“錦眉”,亦稱“錦牙”。
在裝裱好的的書畫作品上,上下個安壹個木軸,這樣懸掛起來平展,便於欣賞;卷起來便於存放,這就叫立軸。立軸是中國傳統書畫中最常見的裝裱形式。
3、橫披
1.國畫裝裱中橫幅的壹種體式。壹般幅度多不太大,鑲邊、空白視畫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鑲邊、空白壹般應寬於上下鑲邊、空白,如上下鑲邊、空白為壹寸,則左右為五寸,橫披不裝軸桿,兩側均裝楣條。
2.古建築內裝修中位於隔扇上檻和中檻之間的狹長部分。多用小立柱劃分為幾段,每段做成帶欞花格的小窗或與隔扇心做法相同。
4、手卷
國畫裝裱中橫幅的壹種體式。以能握在手中順序展開閱覽得名。因幅度特點為“長,故又稱“長卷”。如宋人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用壹匹整絹畫成,長達壹百多厘米。又因手卷為橫幅,所以也稱“橫卷”。在卷軸畫中,手卷的裝裱工藝質量要求較高。各時代的手卷形制不盡相同,明清以來常見的格式,主要由“天頭”、“引首”、“畫心”、“尾紙”等四部分組成。除引首用宋錦或絹裱成外,其色都是用潔白的宣紙。
手卷就是把書畫裝裱成卷子,即書畫橫幅之長者,不適合懸掛,只可舒卷。卷子有大有小,手卷不僅便於案頭展閱和臨摹,而且適於保管、延長書畫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