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稻草的選擇和消毒:稻草是鳳尾菇生長的基質。鳳尾菇生長的營養主要來自於稻草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消毒的好壞,不僅與基質的理化性質有關,還與雜菌的汙染率有關。因此稻草的選擇與消毒是高產穩產的先決條件。質地好的稻草呈金黃色,成條,韌性強,營養豐富。這就要求在水稻收割季節,谷子脫粒後應馬上攤曬稻草,曬幹後及時收藏待用。被雨淋過悶堆後再曬幹的稻草,鳳尾菇產量較低。因這些稻草往往已被雜菌侵染或因悶堆時間過長造成高溫發酵,營養損失,影響了鳳尾菇的產量。對稻草的消毒,應控制好石灰水的濃度(石灰用生石灰),掌握在5%即可。濃度過大會改變基質的PH值,阻礙鳳尾菇的生長。濃度過小又達不到消毒的目的,都會直接或間接地降低產量。
二、嚴格掌握好適宜的溫度:鳳尾菇菌絲在15-35℃均能生長,以
24-27℃為最適溫度範圍。高於30℃菌絲易老化,產量不高。低於20℃則菌絲生長緩慢,延長了栽培周期。還有可能被雜菌入侵,造成減產。而子實體形成則要控制好較低的溫度。雖在8-25℃之間菌絲都能扭結形成子實體,但以15-20℃最為適宜。此時子實體生長良好,菇形粗壯,優質高產。因此,菇房壹定要掛上溫度計,便於觀察,正確掌握好適宜的溫度,讓鳳尾菇有壹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是高產的保證。
三、
接
種與鋪料:接種應以分層撒播為好(壹般分三層料,三層播種),料面表層壹定要播種,且播種量稍大些。這樣菌種在料中分布均勻,便於向四周擴展,為早出菇打下基礎。由於稻草是切成長20cm左右壹段,且鋪料是采取打亂鋪料的方法。因此剛鋪上菇床的草料較為疏松,間隙大,影響了菌絲的蔓延。所以鋪完料、播種後,料面應用木板加壓3-5天,使菌種與稻草緊密地接觸在壹起,以利菌種吃料與菌絲的蔓延。表面播種量較大,使菌線能迅速覆蓋整個料面,減少雜菌汙染的機會,從而也就相應地提高了產量。
鳳尾菇就是平菇的壹個品種,參照平菇的栽培技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