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爸教子經》這本書是壹個社群免費附送的,看書名有點俗氣,拿到兩個月了也壹直沒打開過。這兩天翻了壹下,發現這是壹本寶藏般的書籍,有很多不看自己就很難悟得出來,看了就完全可以直接用的方法。
作者以兒子舉例,作者發現孩子小學時期寫作業的時候,經常是咬著筆在哪裏想啊想,就是不用草稿紙寫壹寫。
作者開始指導孩子不要只知道“想”,不管想的對不對,要壹邊想壹邊在草稿紙上寫。特別是到了初中、高中之後,關聯題、拐彎題多了起來,光靠想是不行的。對數理化尤為重要。實際上,文科課程也同樣重要。
數理化是用草稿紙演練公式的推導過程。
文科課程是用草稿紙梳理回答論述題或者作文的框架。
由此,我想到這段時間的寫作練習過程。
很多時候,我想寫文字,只是因為我想到了壹個好點子,而不是我腦子裏已經有了壹篇文章,下筆千言般成文。如果不去寫,腦子裏永遠都只是星星點點的想法,不成邏輯、展不開。而在成文的過程中,往往還能有新的靈感冒出來,給自己壹個驚喜。
就像斯蒂芬金說的,他書中的情節並不是他預先都想好才寫下來的,而是壹邊想壹邊寫的,就像壹個古代的化石被發掘出來的過程。
題目讀不懂,就先在草稿紙上寫下題目裏的幾個關鍵詞。然後寫寫對關鍵詞的理解,找出關鍵詞的關聯性等等。
就像笑來老師說,書寫不下去的時候,他會另起壹個文檔,針對書中的幾個關鍵詞放空心情去寫,想到什麽就寫什麽。寫了壹會就又有新的思路了。
看這壹章節的過程中,我總想起笑來老師對“概念”的論述。
這本書在這個章節對“日記”這壹概念進行了完整的分析,結論是:
所以,作者用“隨筆”代替了“日記”,讓孩子毫無壓力去寫,什麽都可以寫,想多寫就多寫,不想多寫就寫兩句也行。總之,先寫起來,把“寫”這個習慣先培養起來。
其實,“寫”這個具體動作就是“想”這個抽象動作表現和輸出形式。通過“寫”(手)去訓練“想”(大腦),學習自然就會事半功倍。
小孩子寫作業磨蹭是“雞飛狗跳”的根源之壹。書中從寫計劃、執行、督促闡述了很多。總結壹句話就是——孩子做作業,要用“先完成再完美”的態度去管理。
不要因為孩子磨蹭就直接對孩子的行為下結論——妳怎麽這麽磨嘰呢。
而是和孩子壹起分析,做作業的過程中,在哪個地方花的時間過多了,教會孩子掌控時間的方法。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半年甚至壹年的耐心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這本書350多頁,很多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的方法。
然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是此書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