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悟道這是《道德經》中廣為流傳的壹篇文章。老子把人聽到道教後的反應分為三類,也代表了三種境界。
其實仔細想想,三類人的三種反應背後,是學習態度、認知層次、執行能力的真實寫照。
像對待批評壹樣,聰明人會改正錯誤,不改正也會鼓勵;聰明的人含糊不清,吹毛求疵;愚蠢的人,試圖反駁,從不認錯。這體現了壹種學習態度。壹個有智慧的人,心胸開闊,包容,豁達。聰明人表面說是,其實不是,思維陳舊;愚蠢的人不接受,他們自以為是,思想封閉,自滿。
學習態度不同的背後,也反映了認知水平的差距。認知水平高的人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行動迅速,知行合壹;認知層次平庸的人,半生不熟,敷衍了事,知而不行;認知水平低的人無知,更無能,得過且過。認知的不同,觀念的變化,決定了行動的能力。
認知層次差異的背後,反應在管理和執行能力上,差異更大。執行力強的人,對問題理解透徹,行動高效;執行力弱的人,猶豫、膽怯、緩慢、無效;執行力差的人,似乎總是在徘徊,不在狀態,不行動或者盲目行動。執行力反過來反映學習態度和認知層次。
總之,不同的人對事物的態度不同,不是因為看到了現象,而是因為抓住了本質。認知思維不能單壹,而要多元化。管理問題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壹個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
“術業有專攻,師徒不必次於師,師也不必優於徒。”妳對待問題的態度恰恰反映了妳的問題。有時候,事情不是問題,而是妳才是問題。
知行合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點在哪裏?就是視野不夠開闊,壹葉障目,看不到泰山,有失偏頗,偏激,片面。是因為觀念刷新太慢,躲在過去的殼裏不願走出來,還是用舊觀念欺騙別人,失去了好奇心、速度和激情。在於認知障礙,看待問題不全面,思考不深入,解決問題不系統,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總在挑別人的毛病,卻不知道自己壹知半解,冷眼旁觀。
聞道和行知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相互依存,只有融為壹體,才能小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