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誰有海螺的資料?!

誰有海螺的資料?!

海螺有很多種。

海螺,古稱貝蛤。是藏、蒙、滿、納西、傣、京、漢等民族的壹種唇振樂器。東、措東、東尕爾在藏語中稱為。蒙古人稱之為凍結思維。傣語叫海三。中文叫凡貝、Pharma、蝸牛、翡翠蝸牛、翡翠李等等。流行於佛寺和全國各地,尤其是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廣東、廣西、福建、遼寧、吉林等省區。

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佛教法器之壹。起源於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隨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經典中有很多記載。鳩摩羅什(343-413)在翻譯《法華經》時提到“打大蝸牛”。方便的地方有:“如果妳使人開心,妳可以演奏喇叭外殼、笛子、鋼琴、琵琶、鈸和鈸等等。”邱那坡陀羅(394-468)譯《大法鼓經》,其第壹卷也寫著:“吹大法禮。”佛教傳入西藏後,寺廟使用海螺。南北朝時期,海螺已在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386-534)雲岡石窟出現了吹螺的音樂形象。隋唐時期,在西涼、龜茲、天竺、府南、高麗的音樂中使用海螺。《舊唐書·樂記》載:“貝,李也,能持數升,而吹之以存樂,亦為蠻也。”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南郭汜(今緬甸)供奉的樂器是玉螺,大多與佛教關系密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魯國樂》詩中寫道:“玉螺吹脊聳,銅鼓吹文身”。宋代晨?樂書《範備》篇雲:“備是最偉大的。今天的梵天音樂用銅鈸來解釋所謂的法螺。”明代王琦《三才子會》:“也就是說,以蝸牛為大者興風作浪?封面的聲音好像就是幹這事的人。”海螺不僅在佛教寺廟中作為樂器使用,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也有使用。據藏文古籍記載,在通琴出現之前,法螺是藏傳佛教寺廟中的主要樂器,後來,通琴取代了法螺的位置。到了近代,海螺只在佛教寺院中用於間斷性的朗誦和羌族表演。

別名瓷螺、蝸牛、海巢、海牛。

紅蝸牛的殼,紅蝸牛是釘螺的壹個家族。洗凈晾幹。

性味甘寒。

功能:主要用於制酸、化痰、軟堅、解痙。用於胃痛、反酸、淋巴結核、手足攣縮。

用法用量:1 ~ 3元人民幣,粉劑。

摘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現代海螺由海水中自然生長的大海螺殼制成(圖135),海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壹,壹般長2 5厘米到33厘米。最好選擇顏色幹凈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穿過螺尖作為吹嘴,將吹嘴做成圓錐形或直管形,外徑2 cm ~ 3 cm,中央吹孔較小,孔徑僅為1cm。有的在蝸牛兩端鉆孔,穿細皮繩,不玩的時候可以斜掛在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比較精致,壹般鑲嵌銅片或銀片,顯得特別莊重美觀。它不僅做成金屬吹口,而且從螺身中間到螺口鑲嵌銅片或銀片做成翼形裝飾,翼尾還裝飾壹圈,飾以絲穗或彩絲。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收藏的壹只銀翅蝸牛,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銜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孔徑1.8厘米。西藏薩迦縣薩迦寺有壹個保存完好的元代海螺,是元朝皇帝作為禮物傳下來的。北京中國美術學院音樂學院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許多海螺,大部分為白色,帶有棕黃色條紋或斑紋,總長約30厘米。螺口呈不規則橢圓形,長徑14 cm ~ 16 cm,短徑4 cm ~ 11 cm。其中壹枚非常珍貴的清代貝殼,全長35厘米,制作於乾隆年間(1736-1795)。它是由壹個自然生長的清澈的白色海螺制成,鑲嵌著壹個銅制的吹口,它的身體裝飾著帶翼的銅片。壹面刻有精美圖案,壹面刻有“乾隆禦制”字樣。這些海螺已被收入中國樂器大型畫冊。

演奏時左手握螺絲,嘴唇緊貼吹口呼吸,發音為嗚嗚聲。每個海螺都能發出基本穩定的長音,音高隨海螺大小而異,壹般在小字群到小字群之間。海螺的音色與線頭的粗細和數量有直接關系。壹般來說,細線少線者音色較亮,反之音色較深。除了在佛教寺院中用作樂器,在尼姑,壹個藏族地區,吹貝殼是為了向死者致敬。在漢族地區也廣為流傳。海螺是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的壹種彩色樂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人們經常通過吹海螺召集群眾集會。

  • 上一篇:鄭泰低壓電器有哪些分類?鄭泰低壓電器的功能是什麽?
  • 下一篇:適合深夜看的電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