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鐘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壹,從大型鐘向小型鐘演變。二,從小型鐘向袋表過渡。三,從袋表向腕表發展。每壹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制造了水運儀象臺。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壹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鐘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鐘表大師,古鐘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鐘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鐘。鐘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鐘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鐘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鐘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壹個擺鐘。1675年。他又用遊絲取代了原始的鐘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遊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鐘。同時也為制造便於攜帶的袋表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表的進壹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表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壹步提高了袋表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壹直到19世紀產生了壹大批鐘表生產廠家。為袋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壹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表,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壹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鐘表制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表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表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註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準確,耐用。尤其是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表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表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制成了完全防水的手表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壹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遊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壹事件也成為鐘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表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表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表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臺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制的原子鐘這幾百年的鐘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鐘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壹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壹條鐘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上一篇:請問有誰知道《三國演義》插曲作詞者王建的簡介?下一篇:1995年53度飛天的貴州茅臺現在的市場價格是多少?95年的茅臺多少錢?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