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並逐步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使人民幣國際化有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據有關資料表明,1990-1998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8%,相比之下,同期美、日、德三國GDP年均增長率指標分別為2.5%、1.5%、2.4%。其中,1996-2002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8.3%,同期商品進出口大幅度增長,並保持順差,累計順差達到1450億美元,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名列世界第二。就貿易往來而言,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414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1.5%,其中,出口額為24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8%,進口額為22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8%,順差為241億美元。從資本往來看,2002年利用外資形勢好轉,全年新審批外商投資項目22347個,比上年增加32.1%,全國簽約投資額624億美元,增長51.3%,實際利用外資407億美元,增長35%。此外,中國在海外興辦企業經營範圍不斷擴大,涉及對外貿易、物業投資、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等,企業經營也由單壹貿易性逐步向多樣化發展,目前,中國在海外的企業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總資產達2萬億人民幣。由於有了這樣迅速增加的經濟基礎,尤其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多年順差,使人民幣長期處於硬通貨地位。根據現有情況預測今後10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這使人民幣成為讓各國放心的貨幣,可以大大提高人民幣的國際信譽,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人民幣已實現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使其向國際化邁出了重要壹步。隨著《中華人民***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的實施,消除了對經常項目的非貿易、非經常性貿易的匯兌限制;之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境內居民因私兌換外匯辦法》,解除了因私用匯限制,擴大了供匯範圍;央行頒布《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將外商投資企業納入銀行結售匯體制,消除了人民幣走向經常項目完全自由兌換的障礙;前央行行長的戴相龍致函IMF宣布中國正式接受IMF協定第8條第2、3、4條款的要求,從而標誌著中國實現了經常項目的完全可自由兌換,這是中國在歷史性變革和果斷融入世界市場進程中的又壹座裏程碑,實現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將進壹步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四,中國金融制度日益完善,金融市場逐漸發育成熟,使人民幣國際化具有可靠的硬件保障。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形成在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以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國家相繼制定頒布實施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金融法規,為金融機構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規範和保障,國家外匯管理制度逐步從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實行經常項目外匯結售匯制,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經常項目人民幣可兌換,匯率並軌,人民幣匯率進入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外匯經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實現由中國銀行獨家經營外匯向大部分銀行平等參與經營轉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系統正式聯網運作,標誌著我國外匯市場進入了統壹規範和穩健發展的新時期,隨後,又相繼開辦了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港幣等主要外幣的即期交易,進入全國統壹金融市場宣告成立,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及時推出了人民幣遠期外匯買賣,以上措施表明,中國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正朝著有利於人民幣自由兌換乃至於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盡管人民幣國際化的時機日漸成熟,然而壹些障礙性因素也不容忽視,諸如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尚未實現,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太成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實現問題,金融管理體制尚不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