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銀錠都是明清時期的。這主要是因為銀錠成為這壹時期流通的主要貨幣,民間收藏盛行,流傳下來的相對較多。所以目前人們主要收藏明清時期發行的銀錠。畢竟明清銀錠在鑄造工藝、重量、銘文、形制上都更加規範,其收藏價值不容小覷。
近年來,歷史銀錠收藏異軍突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者、研究者和投資者進入銀錠收藏領域。在國內很多拍賣公司舉辦的專場拍賣會上,歷史銀錠的成交率高於其他錢幣類別。其中,近代上海流通使用的主要硬通貨——宜昌新銀錠越來越受到收藏者的關註。
“洋場”過去指上海的租界,是當時上海的中國人對洋場(租界)的蔑稱,也指舊上海。宜昌新銀錠是清末民國時期上海租界各種銀爐鑄造的銀錠,在上海本地港口及周邊地區廣為流傳。是當時中國各類銀錠中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的壹種。除了被當地商界、銀行、上海的銀行廣泛使用外,清廷借的幾筆大賠款和外債幾乎都在上海交割。國內外各種銀錠、銀條、銀元大量湧入上海後,被運送到上海租界銀爐鑄造成新銀錠。宜昌新銀錠在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由此可見壹斑。
筆者的壹位朋友曾在國內某拍賣公司的“古錢金銀錠”專場上拍下壹枚來自宜昌的新銀錠,重1.834克。元寶表面刻有“翠苑”、“上海”、“易”三枚印章。這枚元寶被深深地壓印,保存完好,外觀極其精美(如圖)。三枚印章呈大頭針形狀分布在錠面頂部,每枚印章都有自己的含義。“提取來源”印章位於中央,標明鑄造銀錠的銀爐名稱,也就是所謂的“牌子”。清末民初,上海有銀爐協會,只有加入銀爐協會的銀爐才能開業。新銀爐必須繳納3200元的授權費才能獲得品牌使用權。因此,在銀爐鑄造銀錠時,在錠面的顯著位置上壓印並加蓋牌號,以示其可信度。
據考證,1932年間上海租界共有26座銀爐,大部分分布在租界內的北京路、天津路等金融區域,“翠苑”銀爐位於北京路李慶元。“壹”圓形印章位於“提取源”印章的左側,代表鑄造銀爐的編號。因為上海銀爐壹般有壹個大熔窯(稱為“上爐”)和八個左右的小爐。宜昌新銀錠上印有小爐的編號,旨在供銀爐經營者日後發生事故時追究責任時使用。爐號記錄從壹到十不等,壹般用大寫數字書寫,如壹、二、三,有時用“元”字代替“壹”;還有壹、二、三等大寫數字。“上海”郵票位於“翠園”郵票右側,上下排列,標明鑄造地名。
宜昌的新銀錠數量比較多,所以這幾年在錢幣拍賣領域總是比較活躍。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在現代貨幣史上的重要地位,備受錢幣收藏者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