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松風圖》是宋代畫家李唐所創作的壹幅絹本設色山水畫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巖,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深山中幽僻的崖谷間,奔躍的泉水和郁茂的松林,襯托山峰高峙,山石危巖。其在構圖上,大膽裁剪、提煉,整體看來空間立體感強,層次分明。雙峰交錯,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實,給人以渾厚大氣之感,表現為“萬壑松風”之境。《萬壑松風圖》為簡括畫的表現開了先河,對南宋初期的山水畫具有開派作用。其與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合稱為“宋畫之三大精品”。《萬壑松風圖》其上山峰高峙,山石巉巖,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郁郁蔥蔥。左方中景各有瀑布壹線垂下,幾折而下,轉成壹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湧,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另外,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李唐是壹個愛國主義畫家,在他心中奔躍著愛國的熱血,在他思想中,想的是復國大計,他的情緒是剛猛的,所以,出現在他筆下的是剛性的線條,急促的頓挫,猛烈的大斧劈皴,而不是柔弱的清淡的萎靡的線條。《萬壑松風圖》在構圖上,大膽裁剪、提煉,采取遠景山水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構圖方法,突出主峰,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畫中主峰布置於畫幅中央,左右伴隨著高低錯落的雲峰。正應了畫論“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赴”。這樣則表現為作品空間立體感強,層次分明。《萬壑松風圖》整幅的用墨濃黑深沈,具有北宋人“黝黑如椎碑”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又施以淡墨罩染,使整個山體的景色和諧統壹。樹葉用大塊深濃色漬染、又以淡墨沖之顯得濃密蒼郁。其中每個石塊之間的墨色都有細微的過渡性變化,從而形成若有若無的立體感,所以染色的時候花青赭石分染,墨色罩染,最後用石青或者石綠薄薄地罩壹層,體現山石鐵青色的質感。《萬壑松風圖》采用的是山石皴法,它是李唐融合了李成、範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多用長釘皴、刮鐵皴;在交疊的兩主峰中,畫家又將兩者作不同處理:近山山石結構作斜勢,皴法清晰,明顯可見小斧劈的筆跡;遠山結構作直立式,皴法橫置且多平行之勢,無論其外輪廓還是皴筆都較前山模糊,從而拉開兩山的空間距離。雙峰交錯,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實,給人以渾厚大氣之感。為表現“萬壑松風”之境,畫家不僅刻意設置了中間壹片蒼勁松林,畫面的其他位置也置以各種長松,與主體松林產生呼應。所不同的是,此二片松樹形態更多搖之美,在處理上畫家主要通過松葉的外表的參差來求其節奏之美。
王老師還有壹些獨到見解,如,此畫的松針為不常見諸於畫的馬尾松,特點是不同於其他畫家的五針松,壹根松葉莖上分布著長長的松針,壹簇壹簇的橢圓狀讓人感覺厚重古樸之意。此畫既有左中處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高遠,又有左下角細細鉤畫的溪流潺潺,右中的瀑布已成幾條白煉,隱約穿插在高山之間,奔流不息的水流與穩重結實的山體交融壹體又動靜結合充滿活力。在王老師的引導下,且通過三幅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山水壹並欣賞得知,當時宋朝時期風水盛行,畫面中的水流布局時多從向西落下最終向東方奔去,(由於東、西方地理位置不同,中國古人所指的東南西北正好與現在我們所指的東南西北相反)王老師的解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此畫中近景的松樹枝幹,宋代畫家忠於寫實、認真觀察的習慣可見壹斑,比如松樹近大遠小,近處的松樹幹時而光線從林中照下,時而從溪石處反光,畫面最下方壹塊長方形的巖石被光線照亮,與蒼勁有力的遠山形成呼應,此畫與西方的光影、透視等方法已經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日還請王老簡單的介紹了元代文人畫的歷史背景和主要作品。三日觀展,收獲滿滿。雖然全是仿品,但對壹些古代書畫作品有所學習了解,提高了個人眼界,為今後學習方法和方向又有所借鑒。
想來也是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從莫奈開始,引出浮世繪,再到馬遠,回到宋畫,其中歷史、人文、哲學交織呈現,整個學習之旅讓人精神愉悅、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