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安
近日,晚清篆刻大家趙之謙所刻“為五鬥米折腰”自用印在嘉德拍賣行拍出1200多萬元的天價,壹躍成為史上最貴石質印章!此景因和篆刻家生前“終歲奔走,賣衣續食”的生活窘境形成巨大反差,從而引發業界廣泛關註和熱議。
“為五鬥米折腰”是晚清篆刻大家趙之謙所刻朱文印成熟之作。本文試圖從篆法、章法、刀法等三個方面來解讀這方傳世之作,為何會在當代受到這樣的關註和熱議。
“為五鬥米折腰”是趙之謙在光緒初年擔任江西鄱陽知縣時所刻,當時趙之謙雖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卻受困於官場昏腐黑暗而無法實現其政治抱負,又因需養家糊口而身不由己屈身權貴,由此內心矛盾重重郁郁不得誌。於是他想起不為五鬥米折腰而掛印隱居的陶淵明,於是便刻了這方“為五鬥米折腰”印,以表其兩難心境和郁悶之情。
從篆法看,趙之謙成熟期的朱文印篆法深受鄧石如、吳熙載的影響,並踐行他們“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的印學思想,力求篆法上將書法的筆墨書寫意味在印石上加以完美再現,比如線條的粗細變化、起收轉折等處的方圓處理、線條相交處的類似洇墨效果等等。同時,趙之謙又在吳熙載婀娜妍秀的印風基礎上,進壹步把線條處理得更加剛健遒勁和富於變化,形成更接近於漢印古風蒼樸渾厚的特點。當我們看“為五鬥米折腰”這方印時,可見印面文字采用標準小篆書體處理,字體取長勢,上緊下松,弧直並舉,使印文線條更顯剛健勁挺和富有彈性,可以充分感受到趙之謙毛筆擬稿篆字妍秀健挺的原貌。
在章法上,此方印是典型的印章章法——即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章法布局。細觀此印,可以發現趙之謙在該印的章法方面窮盡巧思,主要體現在對角呼應、疏密對比、穿插挪讓、印邊殘破等方面。趙之謙的印章很註意隨勢穿插挪讓,以求氣韻生動,細看之下極為講究。此印章大量穿插挪讓可謂經典:“五”和“為”字相互挪讓,“五”和“米”的下方筆畫穿插粘連、“鬥”字下方和“米”字豎筆上方的穿插等等,構思極為巧妙。同時,趙之謙的朱文印十分註重線條粗細變化,甚至不惜通過印文線條粗細強化後的筆斷意連,來追求其遒勁的線條效果。為了達成印邊與印文線條和視覺方面的協調統壹,趙之謙又往往對印邊施以大量的殘破處理,通過巧妙的殘破使整方印的風格渾然壹體。如“為五鬥米折腰”壹印的每個字都有筆斷意連的情況,四條印邊都有大量殘破以求整體協調,使整方印風具有高古的殘破之美。
刀法方面,趙之謙以鈍刀硬入之法刻印,特點為渾厚蒼勁。他運刀時腕力十足,刀鋒入石更深,深刻而非淺削,以求勁挺渾厚、淳樸老辣的線條效果。在“為五鬥米折腰”這方印上可以明顯看到刻刀入石角度幾近垂直,得益於這種運刀之法,這方印作看起來氣勢磅礴,蒼勁豪邁。最後,品賞趙之謙的印章,最好要結合其刻印的具體背景去品賞。
因為趙之謙刻印有壹個明顯特點是“借印抒懷”,印章往往是他有感而發、借以表達自己情感和際遇的重要載體。他往往會在邊款上對刻此印時的境遇、情感、心得等等做補充描述,趙之謙的許多印作甚至可以把其印面看作標題,把邊款視作抒情短文或壹篇完整文章來品讀。當我們在讀趙之謙印時,把讀印面和讀邊款緊密相連,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品賞他的印作,並更有收獲。
此次“為五鬥米折腰”壹躍成為史上最貴石質印章,正是因為該自用印集中體現了趙之謙印章的以上美學特點。(石安)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