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 * *展出與“和合”文化相關的文物古籍402件/組(436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88件/組,外借文物121件/組(單件177件),覆蓋廖波三樓20號、21號、22號展廳,面積***3738.1平方米,展覽線長3738。
部分重點文物簡介:
鉤渦紋彩陶_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口徑13.2底徑12高49.2 cm。
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
泥濘的紅色陶器,紅色陶器用黑色裝飾在地面上。收口,唇圓,肩闊,腹鼓,底小而平,腹部飾有豎橋形耳,圓盤形蓋,頂部有半圓形捕手器。蓋飾以重圓,骨灰盒四周飾以渦帶。
早在新石器時代,位於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就以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性和與鄰國廣泛交流的開放心態,已有65,438+0,500年的歷史。紅山文化祭祀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也有不少彩陶。紅山文化彩陶受到中原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自身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獨特的紅山文化彩陶。精神領域對周邊文化因素彩陶的使用反映了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的高度包容。
三彩釉印刷太極圖盛壺
遼朝/遼河/老寧省/遼遠/太師
總高21口徑3.7,底徑10.8×8.9 cm。
原東北文物管理所移交。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鍋體扁圓形,口圓,曲柄,管狀短流,全圓。胎質呈灰色閃紅色,有白色粉末懸掛。全身施黃、綠、白釉。在波紋起伏的地面上,有壹條漂浮的雲帶。手柄外應用絲帶圖案,流的基礎是牛的第壹口。壺身兩側印有相同的凸紋,中間壹朵蓮花飾以太極圖案,勾勒出“起於自然,承於天成”的審美意境。此壺構思巧妙,制作精細,圖案獨特,裝飾富麗,是遼代陶瓷的傑作。
夏靜山口等待地圖
五代董源(生卒年不詳-962)
絲綢書籍著色
縱向49.8橫向329.4厘米
董源,字舒達,鐘靈(今江蘇南靖)人。曾在南唐中期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他擅長畫山水,開創了江南“素樸天真”的山水畫風格。他是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
本卷描繪的是江南風光,這裏河流蜿蜒於群山之間,草木蔥郁,展現了江南的秀美風光。明代董其昌書題第壹,元代柯和題跋次之,是董源傳世畫作中非常精美的作品。
太白山地圖
元代王蒙(1308—1385)
紙張著色
縱向27.4橫向238厘米
王蒙,黃鶴山喬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萌之孫。畫風深受爺爺影響,創新獨特。後人將其與黃、真武、倪瓚並稱“元四家”。
此圖為浙江省鄞縣太白山及其周邊風光,這裏山巒疊翠,壹望無際,小橋流水,高拱長橋。全篇用朱砂、花青密寫,技法高超,風格獨特。
唐人仿蘭亭序(黃絹本)
唐代佚名
橫24.5豎65.6厘米
湖南博物館收藏
將於展覽中後期展出,敬請關註。
本卷原題為褚遂良《蘭亭序》,文字質地為絹,黃褐色,又稱“黃絹”。文末“斯文”之下,有“尹福”和“子遊”。卷首是明代著名畫家、鑒賞家董其昌的題詞“墨寶”(殘)。明代書畫鑒賞家向收藏了大量的印章。卷末明初有王澍、何天俊、唐、顧沁、、梁、、石、李作賢、韓沖。
唐人抄本《蘭亭序》這壹卷雖然不是褚遂良的抄本,但它作為初唐書法作品流傳開來,卻並不容易。正是因為它與另壹部唐人抄本《蘭亭序》的存在,我們至今仍能感受到王羲之書法藝術的魅力,了解初唐的書法風尚。
蘭亭集序圖
明朝朱允明(1461—1527)
文徵明(1470—1559)
紙質行書的色彩設計
書芯:縱22.9,橫48.8厘米。
畫心:垂直方向20.8,水平方向77.8 cm。
朱允明,字熙哲,常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其長相奇特,自嘲其醜,又因其右手有生出手指的樹枝,故世人稱其為“朱京兆”。他擅長詩歌和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早年楷書細致,師從趙萌、褚遂良,追從歐美“二王”。草書家李詠、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尤其是晚年。
文徵明,原名畢(或左畢),性格鮮明。從四十二歲開始,他就壹直在用行字,行字更重要。常州縣人。嘉靖二年(1523),歲的龔升參加了科舉考試,被授予國子監的職位。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辭官回鄉,專事創作。文徵明的詩、文、書、畫都很優秀,並稱“四絕”,與沈周共同創造了“五派”。他們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為繪畫史上的“明思家”。在文學上,他與朱雲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歸來又來,Xi詞圖卷
明代,馬世莉在夏至(平均生卒年不詳)
紙墨畫
垂直27.7水平60厘米
馬史,這個詞是尊敬的。嘉定(今上海)人。宣德年間,戴進和解歡在京師擅長繪畫。南宋采用作品、詩詞、好畫、山水。
李是福建莆田人。年間玄德入畫院,待畫院。好山水人物,宗國璽。
這幅陶淵明《歸Xi詞》有九段,包括李再三、馬史三、夏至。第壹段和第八段的原作已失傳,這兩段由清代畫院的畫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