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壹機部提出了標準異形自行車(簡稱“標定車”)的設計。同年底,上海自行車廠率先試制成功28英寸PA-11“校準車”,體現了我國自行車規格由英制向公制全面過渡的起點。當時,永久工廠舉辦了壹次新老產品和零件的比較展覽。很多工人問,能不能設計壹個與永久自行車相媲美的永久新商標,脫離解放之初沿用的“永久”等線性藝術字框。隨著11“校準車”的誕生,壹個永久的新商標也即將問世。
當時上海自行車廠沒有專職設計師,計劃部門職工邵在生平時愛好美術,廠部就把他調到設計工作。標定車試制成功後,他曾經構思設計過很多永久商標圖案,但都不理想。廠領導支持他向上海藝術設計公司的專家學習。當時專家也設計了很多方案,都不理想,專家也打了退堂鼓,設計到“沒水”的地步。
壹個偶然的機會,邵在生在壹本日本雜誌上看到壹個字體設計圖案,就是把字體巧妙地組合成有趣的形狀。邵在生受此啟發,構思了壹個基於自行車構圖的設計思路,並介紹給上海藝術設計公司的張學富先生。他們壹起反復推敲了許多構圖,最終完成了壹個以自行車圖像為構圖的永久商標。因為只有兩個永久的漢字可以解釋為自行車造型,不能做成車標標誌,也沒有裝飾,所以上海藝術設計公司裝飾設計室副主任倪長明先生設計了車標標誌(1957):上面是齒輪,下面是稻穗,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和大眾;中間有壹顆閃爍的五星,中間嵌有“車形永久”字樣。下面的地名是上海。這個設計其實是沿用了國徽的構思和構圖。
以後因為車標和國徽太像,不適合作為商品的標誌,所以在1976,我設計了壹個體現改革開放新時代風格的商標車牌,代替國徽風格標誌。由於國徽風格標誌的原用戶品牌印象深刻,新標誌風格與舊標誌風格差異較大,對品牌形象延伸有壹定影響。於是工廠考慮吸收原國徽風格紅底白字的醒目特征,重新設計,於是我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設計了具有現代感的永久商標標誌(1980),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