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認為,時令的變化主宰著萬物的沈浮與消長。如《內經》中說:“四時陰陽之氣,能生長收藏,化育萬物。”同時也觀察並認識到,四季變化規律表現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萬物順應四季又產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故提出,養生調攝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盛衰的變化規律,並要求從精神、意誌、飲食、起居、衣著等方面加以順應和適從。
道教養生在“天人合壹”思想的指導下,不僅重視人與環境的和諧統壹,而且還特別註意人與時令節氣的順應適從,並積累了四季養生的豐富經驗。
如《內經》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道教養生是預防保健、醫道相融、延年益壽的“治未病”學科,它的思想來源可直溯至眾經之祖《黃帝內經》。
關於“治未病”的預防學思想,《黃帝內經》指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屙疾不起,是謂得道……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以此告誡人們不要等大病發生了,再去治病;天下已經大亂了,再去治理。這就好比口渴難耐時,才想到去打井;敵人已經來到面前了,才想到了去鑄造兵器,這不就太遲了嗎?
道教養生從古至今,相延數千年之久,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及功理功法,可謂千有萬條,如能操之得法,行之得理,即可祛病除疾,延年益壽也。
道教養生的功理功法雖然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如將其歸納起來,可呈以下三個方面:壹是根據五臟六腑的季節性生理變化,形成以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四季養脾的四時臟腑養生法;二是根據四季的氣候變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三是提倡要根據四季的特點,以及個人體質、病癥等不同來調整飲食,並積極進行導引等形體鍛煉及起居、衣著等方面的順應與適從的養生調攝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