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狀元”。而從隋朝開始,科舉考試也順應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舉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間***產生700多名狀元。然而,因為朝代更叠和戰亂的影響,歷朝歷代的狀元卷保存下來的很少。
據悉,現藏於青州市博物館內的明代趙秉忠狀元卷就是稀世寶物,它填補了我國明代科舉考試檔案的空白,是海內外孤本。
趙秉忠出身於官二代,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但他沒有當紈絝子弟,卻勤學苦讀,功夫不負有心人,明萬歷二十六,25歲的趙秉忠時高中狀元。
據悉,趙秉忠參加殿試時,皇上欽定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在狀元卷中的2460個字雖然不是最長的,但卻凝聚了趙秉忠對治國方略的深入思考,他圍繞“實政”和“實心”這兩個中心點,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針對時弊提出了壹系列改革的建議,闡述了治國方略等。
因此可以說趙秉忠的2460個字是字字千金,引人入勝。再加上他又擅長法,字寫得龍飛鳳舞,極為工整美觀,獲得了考官們的壹致認可。據說,金殿問策之時,萬歷皇帝接見了他,趙秉忠對答如流,口才極佳,萬歷皇帝於是親自在他的考試試卷上寫了6個大字:“第壹甲第壹名。”六個大字,並將他的狀元卷賞賜給他。
趙秉忠如獲至寶,他把狀元券懸掛家中,格外珍惜。之後,他在仕途上平步青去,竟然官至禮部尚書。
身居高位不勝寒,趙秉忠因為為人剛正,為官清廉,得罪了朝中不少權貴,遭人攻擊,後被罷官回青州老家。趙秉忠死後,其狀元券被子孫很好保藏了下來。
光陰如水,時間很快轉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州市文物所主動找到了趙秉忠的後代趙煥斌。
原來,趙家人都以祖輩上出了個狀元為榮,殿試卷更被看作傳家之寶,從來秘不示人。壹輩輩的趙家後人把狀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歷經了幾個朝代的更叠戰亂,都是舍命保護下來的。
狀元卷傳到趙煥斌手下更是如此,據悉,1942年和1960年,因為家鄉鬧饑荒,趙煥斌兩次闖關東,每次都將狀元卷縫在破皮襖裏帶著。在東北的幾年,趙煥斌每夜都枕著用破皮襖包著的狀元卷當枕頭,視狀元卷如護身符。
趙煥斌把狀元卷視為生命的全部,但當百青州市文物所找到他時,他卻將狀元卷捐獻給了國家。
就這樣,狀元卷於1983年收藏在青州博物館後,該館名聲大振,國內外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而主動捐獻狀元卷的趙煥斌及後人卻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