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學是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壹類考古學,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壹般文物。
劉恒《中國書法史》中說:“帖學”指宋以來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獻之及屬於“二王”系統的唐宋諸大家書風的書法史觀、審美理論和以晉唐以來的名家墨跡、法帖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由於這壹風氣是在宋代出現的《淳化閣帖》等壹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響下形成的,故稱“帖學”。“碑學”則指重視漢、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書法史觀、審美主張以及主要以碑板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
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前,以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近似歐洲的銘刻學,被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身。研究對象屬零星出土文物或傳世品,未經科學發掘;偏重於銘文的著錄和考證,以證經補史為研究目的。形成於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學”的命名。
北宋至元明的金石學 從西漢開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釋古銅器,整理竹簡,記述古跡。但研究者少,無專著問世,沒有形成壹門學科。北宋統治者獎勵經學,提倡恢復禮制,對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現熱潮;墨拓術及印刷術的發展,為金石文字流傳提供了條件。金石學逐漸產生。宋仁宗時的劉敞,刻《先秦古器圖碑》(已佚),對研究金石有開創之功。呂大臨撰《考古圖》,在編古器物書的體例方面多有建樹,該書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圖錄。其後又有《宣和博古圖》、《歷代鐘鼎彜器款式法帖》等銅器著錄書,《集古錄》、趙明誠(李清照的丈夫)的《金石錄》、《隸釋》等石刻著錄書,金石研究已相當興盛。元明時期金石學成就較少,《河朔訪古記》和《古玉圖》為代表性著作。另有《格古要論》,是中國早期的文物鑒賞書。
金石學成為壹門獨立學科,始於宋代,並出現了壹批對後學影響深遠的金石學家和專著,當世名儒多投身其中,趙明誠便是其中傑出代表.他歷經二十年搜集收藏兩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學集大成之作<金石錄>,***三十卷.通過敘述趙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錄>的成書過程,力圖完整闡釋<金石錄>在金石收藏領域的地位及其內在的史學價值.
《金石錄》這本傾註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畢生心血的巨著,著錄了他們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種,為目錄10卷、辨證20卷、跋102篇。因趙明誠自己生前已寫了書的序文,列於書首,李清照又作了這篇“序”,附於書後,故稱“後序”。《金石錄》是李清照亡夫趙明誠的壹部關於金石收藏整理的學術著述。李清照為之作後序之時,夫亡已六載,個人生活又幾經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是壹篇散文,介紹了他們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婉轉曲折,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這是壹篇風格清新、詞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點主要在壹個“真”字,李清照把她對丈夫趙明誠的真摯而深婉的感情,傾註於行雲流水般的文筆中,娓娓動人地敘述著自己的經歷和衷曲,使讀者隨著她的歡欣而歡欣,隨著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馳神往,掩卷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