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壹篇名為《銀錠與銀元》的短文,意外發現了今天比較流行的本位貨幣“元”的由來。
唐高祖梨園武德四年七月十日,朝廷廢五銖,在開元鮑彤方孔鑄圓錢。“開元”的意思是“創造新事物”,“鮑彤”是壹種流行的寶藏,即硬幣。這個“開元”與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稱號並不相同。“開元”字樣與“開”、“元”、“通”、“寶”字樣分布在錢幣表面。但人們並不是從上到下讀,而是逆時針讀為“開元寶”。誤打誤撞,久而久之,“元寶”就成了壹個固定的詞,泛指銀錠,特別是50兩左右的大銀錠,“鮑彤”特指銅錢。在銀錠和銅錢之間,銀錠“大”,這大概是銀錠被稱為“元寶”的壹個潛在原因。
銀錠通常有四種:第壹種是大錠,為“元寶”,重約50兩,也叫“銀豹”。銀豹的形制很多,基本都是元代以後的形制,也就是我們印象中兩頭翹起像小筐壹樣的元寶形。鑄造成馬蹄形的貴重銀稱為“馬蹄銀”。在敦煌公案中,斯坦因用馬蹄銀換取道士王的經書。第二種是中錠,10雙,多為鱗形,也稱小錠。第三種是銀鏟,壹個到五個不等,饅頭形狀居多。第四種叫“朱富”,也叫“滴珠”或“顆粒銀”,看起來像珠子,重量不到壹兩。梁山好漢經常用“碎銀”買酒,意思是“福珠”。
到了明清時期,西方銀幣已經流入中國。這是與中國傳統銀錠完全不同的另壹種“銀錠”。銀元為圓形,“元”與“元”諧音,故又稱“銀圈”。
1933年,兩枚(銀)幣換成人民幣,銀錠退出流通,銀元成為法定貨幣。1935年,廢除銀元,實行法定貨幣(紙幣)。至此,白銀作為通用等價物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法幣的單位繼承了銀元的單位,也就是今天人民幣或臺幣“元”的由來。因為“元”是中國的標準貨幣,所以也用來翻譯外幣。比如美國的標準貨幣叫美元,歐洲的標準貨幣是歐元。
對了,“毛”的貨幣單位和“元”是壹樣的,也是誤打誤撞造成的。“毛”本來就是“毛”。為方便記賬,“毛”常存為“毛”。久而久之,實踐不成功。但仍有地方讀“毫”而不讀“毛”。
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2006 54 38+0 1 10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