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華乾的收藏

華乾的收藏

“港幣”中,最早的是香港割讓給英國後首次發行的兩枚硬幣,壹枚是1863年發行的“香港文怡”,壹枚是三年後發行的“香港1000”,面值相等,都是千分之壹元。這枚硬幣只有襯衫紐扣大小,有壹個青銅制成的圓形方孔。“香港開埠前,屬廣東省新安縣管轄。當時的貨幣壹直使用白銀和墨西哥銀幣。“1863年,香港* * *首次用青銅鑄造了壹枚外圓內側的硬幣,看起來像是清朝的銅錢。壹面鑄有維多利亞女王的國徽、年號和英文面值,壹面鑄有“香港”的中文面值。1866中文面值改名為“香港1000”,即千分之壹元。”雖然只是千分之壹元,但當時物價水平普遍較低,兩元錢可以解決壹頓早餐。“可惜當時香港人並不認可新發行的貨幣,仍然大量使用清朝發行的方孔銅幣,於是“香港文怡”和“香港1000”在流通了幾年後就銷聲匿跡了——也正因為如此,這兩種錢幣因為發行時間短,發行量小,成為了今天的稀有錢幣,特別受到港澳臺錢幣收藏者的追捧。

居住在香港的中國人不使用這種小而輕的硬幣。經過幾年的流通,它就消失了,現在它已經成為壹種罕見的硬幣。有壹次去錢幣店問價。“HK 1000”每件以400元成交,外形美觀者價格近千元。140年前,壹千個硬幣值壹元錢,現在似乎很難相信壹個硬幣值壹千美元。據光緒二十年(1894)陳奕迅所著《香港雜記》記載,香港開埠前屬新安縣。道光二十壹年(1841),人口只有四千,農漁業平分秋色。二十年後(1861),人口增至12萬。當地貨幣壹直是白銀、墨西哥銀元(鷹洋)、印度盧比和中國銅幣。每個鷹洋可以兌換1200銅幣。由於墨西哥銀元發行量大,1863港英* * *被授予為唯壹的支付法定貨幣。並先後發行“香港文怡”和“香港1000”硬幣,試圖取代方孔銅幣,但未能成功,民間壹直喜歡使用清朝的鮑彤硬幣。這種方孔“掛錢”什麽時候才會在香港使用,才會離開流通領域?為了探討這個有趣的問題,作者多年來壹直註意尋找相關資料。前幾年在壹本舊雜誌上看過壹篇采訪文章,對解開這個謎團有所幫助,所以後面不想再抄相關文字了。1930郭靖楚先生小學畢業。十七歲時,他離開家鄉鐘山縣,到香港謀生。第二年,經親戚朋友介紹到永安公司工作。郭波說:“我是壹個來生,也就是說,我現在被稱為見習員。我什麽都要做,工資每個月兩元。別看小二塊錢,壹個銅仙值二十吊錢,兩吊錢可以買壹大碗米粥和壹根大油條。”。這段話表達了幾個信息:30年代初香港底層工人的工資和部分食品價格;銅仙和銅錢作為信物依然暢通無阻;當年港幣1元和銅錢的匯率等。這段話可以證明,辛亥革命20年了,香港還在用“掛錢”。1931年,日本侵華,大陸同胞為躲避戰亂南遷。香港人口逐年劇增,物價上漲。這個時候“掛錢”已經沒用了,於是退出了流通領域。

另外,“香港五仙”(半分)值得壹說。半毛錢也叫“爭零”,那麽怎麽解釋呢?清末民初,壹元大洋換七元二分銀子,半分(五分錢)三分六分。為了不讓外人知道收購價或成交價,專門用了壹套暗語,把壹到十的數字換成了“直、陳、鬥、蘇、馬、零、後、莊、彎、環”的暗語。此外,香港人常用口頭語“爭零全是值”,意思和“不值錢”壹樣。“香港五仙”最早實行於1866的維多利亞時代,之後幾年也經常鑄。最後壹批“香港五仙”發行於1988。由於它很少在市場上流通,公眾不知道它的真實面目。在眾多的五仙幣中,最珍貴的是1941年喬治六世的《香港五仙》(幣面有“H”或“KN”)和1964年伊麗莎白二世的《香港五仙》(幣面有“H”)。戰爭時期,前者的硬幣沒有運到香港發行,後者的硬幣因為模具損壞,只有3萬枚。因此,這兩種五分錢硬幣成為錢幣收藏者追捧的珍品。

出售藏品的五個先決條件:

1.收藏好;2.選擇好的市場;3.選擇好的平臺;4.買方有實力;5.價格合理。

數據過濾=“已過濾”

以上藏品圖片均來自網絡,不評論真偽!

  • 上一篇:語文課文《日月潭》是二年級編的。
  • 下一篇:平時不玩的陰沈沈的楠木手串怎麽拯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