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立:4000把錘子不重樣
是廢鐵?還是收藏品?在別人費解和驚異的目光中,民間收藏家王孝立從不解釋壹句。他用3年寒暑收藏了4000多把大大小小、外形各異的錘子。收藏有許多冷門,可他的冷門太“冷”,冷得讓人聽了倒吸壹口冷氣,冷得家人、朋友都感到莫名其妙。而王孝立卻為他的錘子收藏“壹錘定音”:每壹種錘子都代表著壹種手藝和勞動方式,它們是歷代能工巧匠勞動的工具,勞動創造了歷史,收藏錘子正是用另壹種更生動的形式沈澱並記錄歷史。面對冷嘲熱諷甚至誤解,王孝立總是詭秘地壹笑:要搞好錘子收藏,我的耐心、恒心也要千“錘”百煉。
錘子千奇百怪
12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王孝立家中,他把陽臺、櫥櫃、床下的收藏都拿出來讓記者看,像壹個天真的孩子向客人展示自己的玩具。擺了壹地壹床的錘子真是難得壹見:最大的錘子是外形像鼓的“鼓錘”,它足有幾十公斤重,據說是打木樁用的;最小的錘子不足100克,是手藝人在首飾、金銀器具上雕花刻字時使用的;最長的是壹把錘柄1米多長的登山錘;壹件表面銹蝕的多棱錛錘上還可依稀看到“1945年”的字樣。壹把來自美國的蟹爪錘更是設計巧妙,因為形似蟹爪而得名,據說十九世紀在美國被廣泛使用。數量最多的是大大小小、圓頭細脖的搗藥錘。其中壹個配套的小搗藥錘和鐵缸更是少見,錘的頂端可以伸進壹根手指讓人提起,鐵缸可以伸進壹根手指讓人托住,人隨時隨地可以搗藥。此外,葫蘆錘、豬蹄錘、鶴嘴錘、墊錘更是讓人目不暇接。
錘子“活”了起來
王孝立告訴記者,現在每當遇到拆遷,他就會趕去“淘金”,別人眼中的廢鐵在他眼中是無價之寶。每次收到他眼中的“珍品”,他都要用洗衣粉浸泡、刷洗,然後廢寢忘食地在手中琢磨、賞析。他說:“收藏能夠上癮,讓人感到其樂無窮……”有時,這些錘子在王孝立的腦海中“活”了起來,打鐵的大錘分明就是爐火旁邊那赤裸上身、揮汗如雨的大漢;把小巧的手飾錘放在耳邊細聽,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似乎能夠穿越時空撥動著人的心弦;壹個個“胖乎乎”的搗藥錘仿佛讓人看到了“藥匣子”的憨態,中藥裏略帶苦味的幽香撲面而來。
錘子“身世”迷離
居家過日子,誰能讓家中存放這麽多錘子?提起丈夫王孝立這種特殊的愛好,埋怨的神色立即浮現在王彩雲臉上。作為妻子,她看到王孝立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冬天還騎著壹輛破自行車,她格外心疼。當王孝立把家裏的錢換成了壹把把奇形怪狀的錘子,她說丈夫是“敗家子”,可她又默默地幫助丈夫照料這些她眼中的廢鐵。王彩雲說:“這是他的愛好,我從不攔著他,因為他說我‘不懂’。”
王孝立始終堅信:錘子是歷史的縮影,它具有工藝價值和文物價值,自己這個冷門收藏在國內也算獨壹份。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因為有些錘子到手後有壹些不知道具體用途,需要向老藝人、老工人請教,這也是他以前不讓新聞媒體采訪的原因。他說自己有壹個心願:等弄清了每把錘子的“身世”,他準備辦壹個別具特色的小展覽,讓大家都來看看他的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