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的妃子,不僅貌美如花,而且多才多藝,能詩善賦。壹個夏夜,孟昶與花蕊夫人登樓望月,花蕊夫人的纖纖玉手搖動塗抹龍腦香末的團扇,香風陣陣撲來。壹不小心,香扇墜落樓下,被路過的百姓撿到,多有效仿者,並美其名曰“雪香扇”。
美人持扇總讓人遐想連篇,經常在京劇中看到壹位大家閨秀千呼萬喚始出來,出來之後還要用扇子遮住半邊臉,然後慢慢地露出眼睛,說不盡的嬌羞之態。
扇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壹個分支,文人墨客手持寫了詩詞的折扇,不是為了扇風,而是身份的象征。如《拾玉鐲》中的傅朋、《西廂記》中的張生等,壹扇在手,便風度翩翩。
曾有壹位戲曲名家說過這樣壹段話來形容扇子在京劇舞臺上不同行當的不同用法:“文胸武腹,僧領道袖,媒肩閨齒,二流子上下忽掇”。即文人扇胸部以示端莊穩重,武將扇腹部以示豁達敞亮;僧人的領子大,扇領子體現單純直率,道人袖子大,從袖筒扇風顯得飄逸悠閑、仙風道骨;媒婆扇肩,表現奸猾市儈的特點,大家閨秀則用扇子遮住嘴,尤其是笑的時候,不能讓人看到牙齒;二流子則上下扇,表示為人不穩重。
“秋扇”則是女性的專屬,是壹種特殊的文化意象,表示女子被棄。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裏是說開始時相親相愛,後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納蘭性德則以壹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獨霸清代詞壇。
如今,夏日大家已經習慣了開空調,手搖扇子扇風已經漸漸成為歷史,我們也越來越缺少了那份香扇撩風的閑情逸致。唯有檀香扇以其收藏價值和獨特的檀香香氣,仍舊被人們所青睞。
蘇州檀香扇以“四花”(拉花、燙花、雕花、畫花)見長。色澤秀麗、典雅大方,在泥金扇面上繪工筆重彩,高貴富麗。
檀香扇以雕刻人物、山水為主,也有雕刻花鳥、魚蟲的,題材廣泛、意趣盎然、栩栩如生,令人驚嘆不已。如拉燙檀香嫦娥奔月扇、拉燙檀香天女散花扇、拉花擅香龍吐珠扇、燙花山水扇,品味之余,確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