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古代繪制的許多地圖流散海外,國會圖書館就是其中之壹。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和地圖部擁有亞洲以外最大的中國古代地圖收藏,在地理和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國會圖書館位於華盛頓特區東南大街,成立於1800年4月24日,藏書近1億冊,地圖和地理文獻460萬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有中文、日文、韓文、東南亞四個部門,專門收藏與東方文化相關的機構。據中文系統計,截至目前,* * *擁有中國古代善本5萬余種,中國地方誌4000余種,6萬余冊* *,其中中國孤本100余種。目前國會圖書館還在收藏各種中國典籍。每年從中國進口65,438+05,000冊圖書、2,400種期刊和50種報紙,豐富中國人的書庫。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收藏了大約300本中國的圖畫書和木刻地圖,包括12世紀以來的長卷地圖、扇面地圖和石刻拓片。此外,加上亞洲部收藏的印刷版、拓片和繪本地圖,國會圖書館的地圖收藏可以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壹塊未開發的寶藏。這種豐富的地圖收藏是在美國國會圖書館200年的歷史中逐漸積累起來的,主要來源於中國政府的饋贈和長期以來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或地圖收藏者的捐贈。恒慕義、威廉·洛克希爾和蘭登·沃納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傳統地圖和地圖收藏的創始人。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最早的中國地圖是《虞姬圖》1136世紀拓本。這幅石刻地圖最初放置在陜西Xi安以西120裏的鳳翔府岐山縣郡學,描繪的是夏朝大禹王統治地區的貢品運輸,傳說發生在公元前2205年。此圖作者不詳,刻於宋代。是按照裴秀的規劃方法繪制的,並參考了802年賈丹繪制的《海中華夷圖》的結構進行了修正。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收藏的珍貴中國古代地圖中,還有壹本16世紀下半葉編纂的《中國明代地圖集》。這本地圖集描繪了南北13省和直隸地區,是地圖部收藏的中國最早的國家地圖集之壹。其余為18和19世紀地圖作品,大部分與韓國領土有關。
恒慕義(1844-1975),著名漢學家,1928-1954年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現亞洲部)主任,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地圖和地圖的主要推廣者。1930年,地圖部收藏了恒慕義第壹次在中國生活時收藏的地圖和地圖集。從65438年到0934年,恒慕義負責為國會圖書館采購圖書,期間他為地圖部門購買了壹批珍貴的地圖資料。1962年,他把自己收藏的壹些繪本和地圖捐給了國會圖書館。在恒的幫助下,地圖部門獲得了85本從明朝到19世紀的中國古代地圖的印刷本和圖畫書,包括中國的軍事地圖、交通地圖、陵墓地圖、航海地圖、普通地圖和區劃圖。這些地圖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如長卷,掛圖,折疊相冊和紀念圖。
恒慕義捐贈給國會圖書館的地圖收藏中也有壹些珍貴的地圖,包括《看手掌》的明代木刻折疊地圖收藏;17世紀繪於絲綢上的長卷地圖,描繪了清朝四個重要邊境地區的地形地貌,包括清軍與俄軍在阿穆爾河(黑龍江)的沖突;還有1674年耶穌會士費迪南·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在北京繪制的八幅掛圖組成的世界地圖。《萬裏海防圖》繪制於1705左右,是由11地圖折疊裝裱而成的壹幅長51尺的長卷,描繪了從海南島到山東半島的軍事防禦。
在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古代地圖中,1229平江府城圖拓片值得壹提。
它是在19世紀由威廉·甘布爾捐贈給國會圖書館的。這幅拓片是在1869之後開發的,是這幅著名石刻地圖的唯壹原圖拓片,因為原圖是在1917年重新刻制的。
國會圖書館的地圖部也有幾幅關於澳門和澳門的地圖。其中包括印刷地圖、手繪地圖、地圖集和視圖,年齡範圍從1655到1991。這些地圖比例尺多樣,既有澳門市區及其鄰近地區的地圖,也有周邊省區的地圖,尤其是廣東省和沿海地區的地圖。在瀏覽地圖時,讀者會註意到城市隨著時間的變化,街道布局的演變,海港的發展,以及城市規劃如何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在這些關於澳門的地圖中,有壹幅代表中國傳統的卷軸地圖,沒有明確的繪制日期。估計是18世紀後期的作品。這張25英尺長的地圖顯示了澳門及其鄰近的中國海岸,突出了澳門的重要性。島嶼所占比例遠大於實際地理面積,島嶼上繪有房屋等建築,以展示港口的城市活動。標題寫著:“廣東省左邊是虎門,右邊是象山。雖保順德新會為省會,但不但是遠海、內河捉賊的重地,也是香港的奸夫,更是* * *域內澳門、虎門的外防,不容忽視。”
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收藏的這些珍貴的圖畫書和刻有中國的地圖已經全部被編目和鑒定,並增加了每張地圖的描述。這些地圖的收集可以吸引更多的學術研究。通過對這些藏品更詳細的研究,學術界可以進壹步了解中國人對地圖學歷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