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說鮫人從海中出來,借住在百姓家中賣鮫綃,臨別時,問主人要了壹件器皿,對著器皿哭泣,於是眼淚化作珍珠滿盤,作為答謝主人留住的禮物。
2、傳說在南海壹帶,有壹條“鮫人”被漁夫捕到,好心的漁夫不忍傷害它,把它放回大海,“鮫人”非常感動,流下的淚水變成了珍珠。
擴展資料
鮫人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魚尾人身的神秘生物,與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相似。中國很早就有鮫人的傳說,魏晉時代,有關鮫人的記述漸多漸細,在曹植、左思、張華的詩文中都提到過鮫人,傳說中的鮫人過著神秘的生活。
最為密集的人魚形象來自《山海經》,比如《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陵魚長著人的面孔和手腳,卻是魚的身體,生活在海中。海上見聞的註入,使人魚的形象不斷豐富,而這些傳說的源頭,都指向了《山海經》,可見這部古書的輻射作用。
《山海經》中還有人魚、赤鱬、氐人、互人等人面魚身的怪魚,其中值得註意的是人魚,這裏的人魚,指的應該是鯢魚,即俗稱為娃娃魚的大型兩棲動物,《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人魚的特征:有四只腳,聲音像嬰兒啼哭般的鳴叫。
人魚“音如嬰兒”,可使人們想到娃娃魚類似嬰兒啼哭般的鳴叫,而鯢魚健碩的手臂,圓鈍的頭顱,還有搖曳的長尾,再加上嬰兒般的啼鳴,都給先民帶來了半人半魚的錯覺,《山海經》中的人魚形象多半來於鯢魚。
比如《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的“魚婦”具有死後復活的神力,魚婦的狀態似在半枯半榮之間,而且“死即復蘇”,這可以看做是娃娃魚的冬眠習性在神話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復蘇”即醒來。
死而復蘇的故事對先民來說無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先民眼中,死後復蘇是值得羨慕的神通,似乎跳脫了生死界限,遊弋於生死之間。因此後世墓葬中常用人魚形象的紋飾,以寄托墓主人永生的願望。
在漢民族的神話中,河伯也是人魚的形象,河伯是中國神話中的司水之神。大禹治水,河伯獻出河圖,旋即回到河中,短短的出場時間,只留下壹個半人半魚的模糊身影。河伯名叫馮夷,又名冰夷,《清冷傳》認為馮夷服了仙藥才入水中為仙人。在古人的想象中,水中之神必要人面魚身,才符合水神的身份,畢竟那時的水域內,仍是魚的世界。
中國新聞網--中國古代半人半魚生物:鮫人淚化珍珠 海人魚貌美
中國網--海洋中的那些美人魚生存受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