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藏書票為德國人約翰內斯·克納貝恩斯貝格(Johannes Knabensberg)所有,署名勒戈爾(Lgler),制作時間在1470年;畫面上的刺猬,腳踩幾棵被折斷的花草,口銜壹朵被折下的花, 上面飄動的緞帶上,幽默地寫著: “慎防刺猬隨時壹吻”的字樣。
藏書票是供藏書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書印章壹樣,屬於個人收藏的壹種標記。通常藏書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為“我的藏書”。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於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制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於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為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
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為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歷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註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壹個過程。
擴展資料
在亞洲,最早制作藏書票的國家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的藏書票與傳統的浮世繪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中國的藏書票是20世紀30年代從日本傳入的。魯迅倡導的版畫創作運動推動了中國藏書票的發展。木刻家李樺組織的現代版畫會在進行版畫創作的同時也創作藏書票。1935年出版的《現代版畫》第9期即為藏書票藝術品專輯。
郁達夫非常喜愛藏書票,唐弢也廣泛搜集藏書票,在其所著《書話》壹書中收有陳仲綱等刻的藏書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成立,參加了國際藏書票雙年會。1987年在北京舉辦了第壹屆藏書票展,中國的藏書票曾在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中國國家圖書館從館藏圖書中發現壹枚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國藏書票“關祖章藏書票”。這枚書票貼在1910年出版的《京張路工攝影》集中,畫面為壹古代書生在滿室書卷中夜讀的情景,具濃厚的書香之氣和中國古典文化神韻,是壹枚構思巧妙與藏書主題緊扣和契合的書票。
圖畫工致精美,上方“關祖章藏書”五字,秀逸剛勁。同樣的“關祖章藏書票”還出現在1913年出版的壹本《圖解法文百科辭典》中,為臺灣出版人吳興文發現並收藏。關祖章為廣西赴美留學人士,歸國後曾在交通部任職,他熱愛西方文化並制作這枚藏書票供自己使用。據分析,關祖章可能是中國最早制作和使用藏書票的人。
百度百科-藏書票 (微型版畫用於標記圖書收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