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巧妙的回答簡直讓人拍手稱快。妳壹定想問,高情商是怎麽煉成的?作為父母,妳壹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壹個高情商的人。那麽,學習這三個步驟就不再困難了。
妳壹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不給孩子買玩具,哭,不願意上幼兒園,不願意刷牙,妳就坐不住。這些事情讓妳頭疼,甚至失去耐心。妳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但他畢竟是個孩子,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父母需要做的是教他的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壹,學會愛,學會做壹個傾聽者。
飯桌上,小明說起了在學校的不愉快,他爸爸說:“妳壹定是在學校做了什麽讓老師生氣的事。”顯然,父親既沒有試圖理解孩子的苦惱,也不是壹個好的傾聽者,而是批評了兒子。那麽家長應該怎麽做呢?
這時候,父母要花時間去傾聽兒子的聲音,讓他知道父親理解他的感受,並把自己的情感理解傳達給他。愛會讓孩子把父母當成盟友,而不是旁觀者。所以,親情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和傾聽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孩子以後才會更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第二,幫助表達和識別孩子的情緒。
情緒有時會以復雜的形式出現。對於壹個孩子來說,他沒有經歷過足夠的得失,所以他很難分辨自己的情緒,更不用說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安安:“我明天不想去上學。”作為家長,我媽首先說:“妳平時愛上學。妳擔心什麽?”安安:“不知道。”媽媽隨後分享了她小時候的故事,有時候不想上學。媽媽告訴安,有這樣的感覺很正常。通過感同身受女兒的情緒,女兒更願意表達對不上學的擔憂。這位母親成功地引導女兒想出了解決她所擔心的問題的辦法。
所以,懂得幫助孩子標記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孩子情商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也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感。
第三,劃清界限,解決問題
對於壹個小孩子來說,解決問題始於劃清正確行為和不良行為之間的界限。比如我哥把我姐的娃娃搶走了,我姐打我哥。媽媽告訴妹妹:“妳生氣是因為哥哥拿了妳最喜歡的娃娃。如果我是妳,我會生氣,但妳打他是不對的。”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沒有問題,是自己的行為不對。所有的感情都可以接受,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容忍。父母首先應該在孩子的行為之間劃清界限。孩子知道什麽是正確的行為,什麽是錯誤的行為,就會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好的行為應該得到獎勵,壞的行為應該受到懲罰。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公平壹致地處理不良行為,孩子就會配合父母,做出改進。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的能力比普通孩子更強,長大後會成為“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