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俊(1792~1869年),字偉甫,號樵隱山人、芙蓉別島主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生於鼓嶺南洋村地主家庭,12歲遷居福州城內朱紫坊,宅名芙蓉別島,為鰲峰書院山長陳壽祺的學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舉人,第二年十壹月赴京考進士,“誌所歷之境,皆系以詩,成《北遊草》壹卷”(《北遊草·自序》)。榜發落第。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十二日出都,至六月初三日到閩”。從此放棄科舉,以教讀為業,《停雲閣詩話》作者李家瑞、《紫霞軒詩稿》作者盧蘊真等都是他的學生。鹹豐二年(1852年)被東門外鹽商魏傑聘為家塾靜修書屋教師。與魏傑有詩唱和,魏傑《逸園詩鈔》卷壹《題王偉甫先生樵隱山房詩集後》詩註雲:“王偉甫先生廷俊,世居南陽山,遂遷於省垣朱紫坊芙蓉園釁。”南陽為鼓嶺南洋的雅稱(下文以“南陽”代“南洋”)。《逸園詩鈔》卷四有《讀樵隱山房詩集,賦成七絕三首,以贈芙蓉別島主人》。同治八年(1869年)病逝,享年78歲。著有《樵隱山房詩鈔》《北遊草》《歸田集》《略存稿》《樵隱筆記》《碧桃花館詩話》等。
王廷俊對老家南陽村懷有很深的情結,讀書期間就十分想念,睹物思鄉,《白菊花》詩雲:“綠意紅情盡掃除,寒花似亦悟真如。杜陵白發羞相見,石氏朱門麗不居。北雁聲寒傳信後,西風人瘦卷簾初。近來野興多蕭散,擬向南陽結壹廬。(《水經註》:"南陽有甘谷,其上多菊。"予祖宅東門外雙溪山村,亦名南陽。)”福州東門外有桑溪和鱔溪,故有雙溪裏,亦稱桑溪裏,南陽村屬於雙溪裏。道光十四年(1834年),王廷俊43歲,仍是秀才。這壹年生日,他又想起了南陽村,《六月初八生日書懷》詩雲:“四十三年歲月深,浮名虛博壹青衿。老之將至驚非昨,壯不如人直到今。天與庸才閑是福,雲棲古樹淡無心。南陽自有佳山水,何日躬耕返故林。”(《樵隱山房詩鈔》卷二)自嘆老大功名無成,很想歸隱老家南陽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王廷俊考中舉人。第二年十壹月二十二日,王廷俊離開福州北上,準備參加會試,在閩浙交界仙霞嶺,又想起故鄉南陽村,《雨中度仙霞嶺作》詩雲:“仙霞雄鎮控天關,青翠峰巒面面環。百道泉聲清洗耳,依稀風景似家山。(余故居南陽溪山之勝,與此相似。)”此詩也可作南陽村環境的寫照。
不過,王廷俊很少回到南陽村。鹹豐五年(1855年)十二月,王廷俊回到故鄉,由鼓嶺牛頭寨下來,至鱔溪而歸。山路崎嶇,彎彎曲曲,孤雲高飛,似與人相逐,可見回鄉之路多麽艱難。這壹年,他64歲,但不坐轎,而以手杖登山,其精神可嘉。此行留下《山行》《題杖》《過南陽山村故裏》《歸南陽家山偶成》《山村冬夜聞溪聲》等詩。
王廷俊家芙蓉別島在朱紫坊芙蓉園旁,具有花木之勝,是福州壹處有名的花園。他雖有教書收入,但家庭經濟很大部分還是靠田租收入。他從南陽村回家後,仍然念念不忘故裏,3年後,將多年對老家的回憶匯集在10多首詩中,如《秋夜懷人》《田收,憶故居十首》《南陽山村田收雜詩》等,寫出南陽山村的農事和詩人的感受。《田收,憶故居十首》寫道:
“壹帶溪流水繞門,磳田百畝給饔飱。盤中米粒皆辛苦,乃祖貽謀到子孫。
天運循環歲月馳,幾家田舍屢遷移。先疇能服兒孫福,倉有余糧不苦饑。
儒素家風硯作田,何論惡歲與豐年。既勤耕種書還讀,與世無求便是仙。
躬耕世業守農書,我亦南陽有故廬。煙火數家山數面,臥龍如在此中居。
村北村南我稼同,黃雞白酒話年豐。不知不識安耕鑿,人有羲皇太古風。
禾稻登場先納稅,山中雞犬靜無喧。草茅自識君在義,不費催科吏到冂。
肅瑟嚴陰冷不香,幹戈滿地正愁人(近聞順昌、汀州失守,賊匪侵擾漳州境界)。深山便是桃源洞,隔斷紅塵可避秦。
釣遊曾憶戲溪邊,誰是兒時白首親。五十年前諸故老,即今唯有兩三人(余十二歲遷居省城,今年六十七矣)。
嶺頭初日掛銅鉦,破曉山禽格格鳴。最是清和好天氣,插秧歌和讀書聲。
枷板喧聞打谷聲,夕陽西下半村明。天心得知農夫意,無雨無風十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