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由於皇帝的推崇,道教興起。自古來道士均以“七星劍”為作法儀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劍”作鎮門之寶。其時佛道並雄,又均崇尚武藝,因而佛道兩教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蓬勃發展。壹時間,佛徒、道士和武俠要求鑄劍增多,寶劍自然得到發展。 清乾隆十三年(1748),劍匠鄭義生於龍泉縣城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用傳統的“灌鋼”法制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銹且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精於在劍面上鏤刻紋飾,名噪壹時。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紮龍泉,由鄭三古的“千字號”劍鋪為太平軍補充了大量優質龍泉寶劍作兵器。光緒初年,“千字號”徒弟周國華等三兄弟開設了“萬字號”劍鋪。清光緒二十年(1894),麗水碧湖的鐵匠高手沈庭璋遷到龍泉,在縣城西街開設“沈廣隆壬字號劍鋪”,向五子煥文、煥武、煥周、煥清和煥全悉心傳授鑄劍技藝,時稱“鑄劍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 現在在香港“萬字劍山莊”還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劍,其壹,劍身壹邊刻有五爪金龍圖,另壹邊刻“龍泉寶劍”四字,並刻敕符,劍身兩邊中央有血槽,並嵌七星。劍格作虎頭狀,近柄處有壹“壬”字,銅鞘。其二,民國劍,銘“沈廣隆制”及“古民生自置於龍泉民國卅七年”,刃嵌七星,壹邊有脊,壹邊磨平,木柄,綠色鯊皮鞘。鞘為清代品。其三,民初龍泉寶劍,銘“沈廣隆制”及“龍泉古劍”,嵌七星、劍格、劍首及鞘上銅箍皆精工鏤刻,浮雕形花草圖案,紅木鞘及柄,刃質極佳。 民國十九年(1930)秋,在南京舉行全國武術比賽龍泉寶劍評為最佳劍,龍泉劍名聲大振,劍鋪由7家增至11家。 現代龍泉寶劍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1950年以後,龍泉新華街21號,“沈廣隆”劍鋪復業。1956年,龍泉的鑄劍藝人組成了龍泉城鎮寶劍生產合作小組,隸屬龍泉縣鐵器社,地址在新華街21號。後來寶劍生產小組與鐵器社、國營鐵工廠幾經分開、合並,最後於1963年9月成立了龍泉縣寶劍生產合作社,由沈煥周擔任理事主任,季陽春和姜華為理事委員。這時年產寶劍420把。1965年為了擴大寶劍生產,將廠址從新華街21號遷入華樓街74號。從1956年到1966年這段時期,合作社生產的寶劍,或名為龍泉寶劍,或名為龍泉古劍,名稱不定;在工藝上,完全按照傳統的鍛、鏟、銼、刻、淬、磨等二十八道手工工序進行生產,龍鳳七星圖案隨意鑿刻,無壹定標準。而龍泉寶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等四大特色仍保持不改。由於龍泉寶劍精美絕倫,揚名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因而在1972年時,龍泉縣寶劍社接受了外交部的定制,由鑄劍師沈煥周及其傳人沈新培精心制作了四把高檔龍泉劍,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壹行,為中美復交作出了貢獻。 由於武打片電影的走紅,特別是電影《少林寺》的上映,全國各地的“武術熱”壹升再升,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度地提高,致使龍泉寶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單憑縣寶劍廠壹家、單憑手工生活,龍泉寶劍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鄉鎮的、個體的寶劍廠家,在龍泉不斷出現。1984年4月,龍淵鎮的“萬字號寶劍廠”成立,這壹年,“沈廣隆”第三代傳人沈午榮、沈新培兄弟自籌資金恢復了“沈廣隆”劍鋪。接著城郊區的“劍池寶劍廠”、“古劍廠”以及個體的“龍淵劍廠”、“阿金劍鋪”等等,象雨後的春筍壹樣,湧出了五十多家,龍泉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劍城”。 龍泉寶劍自歐冶子創制以來的二千四百多年來,興興衰衰,曲曲折折。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龍泉寶劍才有了燦爛的前途,寶劍藝人的才智才得充分發揮和發展,他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龍泉寶劍必定還有更燦爛的明天。
上一篇:高考前必看的勵誌文案下一篇:中國古代風水神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