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禱》(L'Angélus)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壹,描述壹對農民夫婦在遠處教堂鐘聲響起時,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誠的祈禱。在米勒去世之後,這幅畫幾經易手,最後壹位法國人以800,000法郎購得此畫,並捐贈給法國政府。《晚禱》目前則收藏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中。
《晚禱》表現了壹對農民夫婦在暮色中諦聽遠處教堂鐘聲時正在祈禱的情景。米勒本人曾強調,此畫的意境主要是表現鐘聲。因為他畫《晚禱》時,曾回想到童年時代在田間勞動時,每當晚鐘響起,祖母總要壹家人停止工作,為可憐的死者祈禱。宗教就其本質來說是“精神的鴉片”,不過在誠實勞動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們真正相信“人不單是靠面包活著”,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他們認為統治階級的貪婪無恥,違背“上帝的本意”。他們看不到宗教在勸導人們安貧樂道的時候,實際上是維護了剝削者的利益。但從勞動者自身的篤言信行和苛求於已方面,反映了他們品格中的優良素質。
《晚禱》正是由於深刻地反映了這樣壹種復雜的矛盾,因而具有長久的魅力。畫面上,夕陽西下,勞動了壹天的農民夫婦,聽到遠方教堂鐘響,丟下手中的活計,俯首默默禱告。畫家著力描繪出他們的虔誠,我們為他們的純樸和誠實所感動。可是畫中反映的現實生活又形象地告訴人們,他們虔誠的結果是什麽——簡陋的工具,破舊的衣衫,兩小袋馬鈴薯,在無垠的大地的映襯下,他們是那樣地孤立無援。《晚禱》的主題不單是對命運的謙恭和柔順,而更重要的是人們緬懷在那大地上辛勤勞動,流盡汗水以養育眾生的農民。米勒在法國繪畫中確立了真實地反映農民日常生活和艱苦勞動的新型風俗畫,《晚禱》即是這壹主題的佳作。
作者簡介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他出身於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誌學習繪畫。代表作有:《播種者》(?1850?)、?《牧羊少女》?(1852)、《拾穗者》(1857)、?《晚鐘》(1859)、《扶鋤的男子》?(1863)、《餵食》?(1872)、?《春》?(1873)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