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到我的時候我正嚼著壹根西洋菜。
等我咽下去時大家都齊刷刷用目光等我,但是似乎令人失望的是:“收藏功能我沒用過”我說。
東西之於我,是要來用的,怎麽好使怎麽用;不好使就扔掉並積累壹次敗家失策的經驗。
所以我沒有花幾千塊買珍藏本的習慣,我的書都是隨手折疊隨手畫畫,甚至碰巧接了個電話就記壹下要點什麽的。
我也沒有開辟出壹個專屬衣帽間去供奉奢侈品,基本都是看著能搭配就穿出去,必要的時候還得給我遮風擋雨。順便說起,其實奢侈品的設計,很多都不好看呀!
於是對文章啥的,更沒有收藏的愛好。看見好的,要不然就讀通讀懂記住,有時候讀到壹半有別的事也就隨手關掉有緣再見。
筆記也壹樣,不收藏,寫完壹本就當廢品給阿姨存起來好論斤賣出去。
畢竟自我觀察了幾十年,我也從來不會因為文章沒讀完從頭翻出來在讀壹次;也沒有因為筆記做的好精辟偶爾拿起來啃啃反芻壹下。如果當下我不願意做,或做不來,或沒搞懂,往後也很少會有時間去重來。
我認為東西是為人所用的,不是引領人思緒萬千的。我相信錯過是必然的,明天還有更重要的事。
收藏東西是基於什麽呢?是“多”、有余。壹個是現在用不上可能以後用得上;還有就是現在這些方法可能不管用,收藏其他的方法等用得上的時候不用去找。
也正因為多,我會嫌棄而放棄收藏。多是繁瑣的開始,繁瑣就意味著時間成本高。收的時候要分類,有時候忘記分類又得找個時間特地分類,等分好類了某天找起來依然忘記關鍵詞是什麽搜不到。加上現在標題黨多,想找的東西根本聯想不出原來的標題是個什麽鬼。
話說回來,假設收了壹百篇文章,從收藏到真的要搜索的時間跨度是多久?用年為單位吧?還是從來沒用過?
我真的是沒有動力去為壹次不知道有沒有可能發生的事,而不停地花時間為它做沒針對性的準備。
前些年很流行關於整理房子清減無用和少用物品的書籍,作者的觀點是通過日常對書啊衣服啊人際關系啊等的整理和簡化動作,來引起潛意識對自身頭腦困惑的自我解放。
想必是有用的。
問題是,壹邊清理壹邊又開始囤積,是因為心結太重潛意識不答應清理它還是心結太多潛意識無能為力呢?於是又借助囤積和收藏物品的動作,來保護自己內心的混亂?
討論到這裏,我就忍不住問大家:妳們都收藏的什麽呢?
我腦袋湊過去看最早發起這個話題的妹子的手機,刷屏的基本有兩類:情感話題、瑜伽修身。
我又不理解了“這麽多瑜伽練習,怎麽做得來?”
“沒有啊,就是有時候覺得哪兒肥了就找出來做做啊”
“妳前幾個月不是下班就去練瑜伽嗎?直接問老師怎麽局部瘦啊”
“不去了,好遠啊。不順路。”
看來我的邏輯裏還少了“如果收藏有用,用得完嗎?”這項。
在懶癌比感冒高發的年代裏,壹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妳能行動,壹個適用的方法就夠了;如果妳能持續,壹套方法就會有效。如果妳只是想想,收藏壹千條鏈接也是白搭。
方法在收藏夾裏的作用只有兩大類:有用,沒用。
有用。妳得用才知道吧?那麽用了壹段時間無論妳發現管用還是不管用,妳也肯定記住它了,所以收藏幹嘛?
沒用。還是得親測才得到這個結果吧?結果是沒用,收藏它幹嘛?
同理可證,壹個要減肥的人總在研究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哪個更適合減掉拜拜肉,是瘦不下來的。哪天這人不管三七二十壹每天跑兩圈,花上述研究運動的同樣時間,沒瘦下來也收獲了多壹點健康。
東西的使命應該是為人所用吧,花時間藏東西和分門別類上,還不如試試它,畢竟不是歷史文物整理員。這跟妳不會藏著壹只鎢絲斷了的燈泡,會直接扔掉換新的繼續照亮房間是壹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