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絲綢之路開通前,戰國墓出土的《穆傳》記載,周穆王壹直駕著八匹駿馬組成的馬車出使西域,最後到達昆侖山西麓,受到西王母的禮遇。當周穆王離開時,西王母送給周穆王壹顆珍貴的寶石。周穆王滿載而歸,成為當時的壹段佳話。因此,周穆王走過的路也被後人稱為“玉路”。玉石之路也成為了絲綢之路的雛形。真正的絲綢之路是在漢代開通的。
漢武帝為了對抗匈奴,打算聯合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走的大月氏,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張騫從長安出發到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虜。過了十幾年,張騫逃了出來,到了伊犁,進了焉耆,最後到了大灣。在大宛國和康居的幫助下,此行基本奠定了絲綢之路的主要幹線。張騫從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開始,經過十三年回到漢朝,也就是公元前126年,也就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時間基本在13年之間。
顧名思義,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自然是絲綢。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有壹個雷祖養蠶取絲的故事。古代的絲綢主要是由繭織成的。經過夏商周秦漢幾千年蠶業的發展,中國已經具備了大量生產蠶絲的能力。由於漢初漢政府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官辦絲綢業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私營絲綢業也取得了進步和發展。在作坊裏,用絲綢制成的手工藝品和衣服各具特色,尤其是刺繡的發展,使絲綢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據傳聞,當時出現了幾乎定型的刺繡工具。
在西方,絲綢是他們從未見過的產品。當絲綢到達西方時,它立即成為暢銷書和西方高級官員的奢侈品。絲綢的買賣也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使漢朝有了對抗匈奴的資金,從而把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除了絲綢,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還包括金銀器皿、青銅鐵器等。在西方,為了獲得大量的絲綢,也有很多物資要和漢朝交換。現在眾所周知的葡萄、胡蘿蔔和菠菜通過絲綢之路進入東方。漢朝為了對抗匈奴,馬的作用特別突出,所以大宛國進貢的馬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壹。因為中國是絲綢的生產國,所以西方人給了漢朝“絲綢之國”的美譽。公元19世紀,李希霍芬的道路被命名為“絲綢之路”。
說起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人們壹般會將其與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遷聯系起來。事實上,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政治條件的變化,歷史上絲綢之路曾數次開通和關閉,也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巨大變化。大約1500年來,從漢朝到明朝,絲綢之路壹直充當著中國大陸與西域、歐洲和亞洲之間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橋梁,尤其是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將世界上最強大的四個文明國家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從此,中國、貴雙、安息、羅馬唇齒相依,經貿往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個時期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平穩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地緣政治出現分化。雖然絲綢之路仍然承擔著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渠道的角色,但它的政治意義已經減弱了很多。因此,政治環境的變化無疑是古絲綢之路興衰的原因之壹。
到了盛唐,絲綢之路再次興盛,輝煌壹度達到頂峰,使長安成為舉世矚目的繁華國際大都市。唐朝的這種繁榮景象壹直持續到唐朝後期,西北地區被少數民族控制,隨後絲綢之路再次被封鎖了400年。直到蒙古草原的崛起和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轟轟烈烈地登上歷史舞臺,飽經風霜的絲綢之路才得以重新呈現繁榮景象。明朝與西域各國有著長期的交往。當時西方世界已經進入工業革命前夜,航海業高度發達,絲綢之路不再承擔過去的重要使命。所以,從中西交流史的角度來看,此時的絲綢之路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