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此既聞名又有趣的銅元形成背景,要先從“民國十八年東三省壹分”銅元說起。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初,盤據東北的軍閥張作霖在皇姑屯遇刺身亡。張學良接替其位後為擺脫日本勢力的影響,在年底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同時張學良也勵精圖治,著手整頓金融秩序。次年,東三省官銀號總辦魯穆庭等聯名向東北政務委員會呈報《為市面行使現洋缺乏輔幣擬鼓鑄銅元以資補助由》。以當時現洋流通日廣,壹般使用尚可應付,但輔幣卻十分缺乏,商號找零往往以郵票或日本銅板替代,提議“仿照天津廠民國五年之例,鼓鑄十進純銅元若幹。……如此辦理在輔幣則不致缺乏,在進位則便於計算。在外幣則無可立足,在商民則必樂於行使。……且職號附設立造幣廠曾有鼓鑄銅元機器尚存完備,稍加修補即可舉辦,無需另為設備”雲雲。
早在民國八年(1919年),沈陽造幣廠已被張作霖向當時的政府強行索得,逼迫財政部批示“已無留存之必要,乃允照辦”予以裁撤,與奉天軍械廠合並改成代造處。民國十二年更撤銷代造處,遣散員工停止造幣。直到民國十五年,在經歷兩次直奉戰爭造成財庫空虛後,再商洽銀行團出資,由東三省官銀號與兵工廠合辦造幣廠才恢復生產。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新版樣幣制成後曾交遼寧總商會樣幣10枚。據悉,因其正面的青天白日黨徽圖案被珠圈環繞,又與“東三省”字樣並列,被南京政府認為寓意欠佳而重新刻模。
新設計銅幣稍後發行流通,成色是銅九鉛壹,重5.5克。正面中央改成簡寫的“壹分”,有珠圈環繞,上列“中華民國十八年”下書“東三省”;背面為兩梅花枝交錯,中間有“青天白日徽”。不過這枚號稱仿天津廠民國五年版的新幣,比天津所造的壹分銅元足足輕了1克。這枚銅元是東北在民國時期惟壹有標示地區名稱的流通幣,生產到次年7月,約制作了1800萬枚。
在銅元譜中有很多銅元看不到作者分類版別,而東三省壹分就是其中之壹品種,可能是版別劃分太過復雜而未被列入。下面我引用百度找了些大圖依自己所識粗分開兩大類版別,後面大家可再依此細分:圖A為銅元收藏者口中的“全花版”或“花瓢在前”;圖B為“半花版”或“花瓢在後”。作此粗分全據背版黨徵左下、纓帶上那朵梅花花瓣數為準。看下圖我已標識兩版最明顯特征。
”壹分“目前價格50元,|壹分”目前價格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