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翁牛特旗,貴溫都蘇木賽欽塔拉嘎查口矗立著壹座10米高的巨型紀念碑,上面鐫刻著“中華第壹彜龍”四個字。“中國以龍”的發現者張鳳祥就住在這個嘎查。
9月的壹個下午,1971,18歲的張鳳祥和7個農民受生產隊委派,在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樹坑。課間休息的時候,我用鏟子翻著土,突然在翻過來的石頭下面發現了壹塊石板。我在石板的坑裏發現了壹個月牙形的東西,上面覆蓋著厚厚的黑土鐵銹。當時我以為是破鐵,沒引起人註意。
下班回家的路上,張鳳祥把這個東西給七個農民看。壹個叫楊德成的農民試圖用鏟子把土銹敲掉,但是他敲不掉。程說:“這麽壹塊破鐵有什麽用?”說完就扔了。張鳳翔沒有去接,繼續往家走。快到家的時候,張鳳祥突然想:“那塊鐵重1斤,可以賣4毛錢,買幾塊糖!”想到這,他回去拿起那塊東西。
回家後,張鳳祥把它扔在了房間的角落裏。幾天後,張鳳翔4歲的弟弟張風良發現了這個東西,覺得很好玩。他把壹根繩子系在它上面的小圓孔上,拖著它到處走。粘在上面的土銹漸漸被磨掉了。經過仔細觀察,張鳳祥的父親張錦貴認為這可能是玉。後來,張錦貴先把這個東西送到生產隊,人家不要,然後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館。旗文化館的負責人根據多年的經驗,認定這個東西應該有壹定的價值,於是就留了下來。翁牛特旗文化館的負責人看到張錦貴不容易,就從工資裏拿出30元錢給了他。
1985年,我國偉大的考古學家蘇先生對這塊玉進行了鑒定,認為是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龍。
80年代初得出結論,這是壹條沈睡了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雕龍,是無與倫比的國寶。
玉雕龍高26厘米,通體光滑,呈鉤狀,口長閉,鼻向前突,邊緣上翹,端面平坦,兩個鼻孔並排,頸上長毛,尾尖卷起,形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給人以神秘感,被譽為“中國第壹義龍”。它的發掘將中國古代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年。
如今赤峰博物館擺放的紅山碧玉龍是復制品,真品已被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走。
中國第壹鳳凰
他屬虎,卻與鳳凰有緣,是“中華第壹鳳”。
談及發現第壹只鳳凰的過程,張軍表示純屬偶然。那是2002年的秋天。像往常壹樣,他起得很早,妻子準備了幹糧和水,於是他開車去了鄉下。臨走前,他想了想,去了解放營子(鄉),那裏有文化遺址,有很多老鄉手裏的東西。當他到達時,壹家人問他:“妳想要壹個鳥碗嗎?”……
張軍哪裏想到自己得到了壹件國寶級文物?這只看似普通的粘土制成的“鳥碗”,其實是距今約6800年前趙堡溝文化的器物,遠早於翁牛特旗出土的“中國翼龍”,文物專家將其命名為“馮濤杯”。馮濤杯上的鳳凰形狀與中國傳統的鳳凰非常相似,充分展示了鳳凰的原始形狀,相當完整。這是首次在史前文物中發現,是“中華第壹鳳”。龍和鳳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圖騰符號。過去,人們認為鳳凰是顏地南部部落聯盟的圖騰。現在,鳳凰在北龍故裏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北方文化與中華文明關系的新思考,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是偶然的,但張軍有十幾年的文物收藏史是必然的。這次,他向政府捐贈了2894件(組)文物,其中包括“中華第壹鳳”。為了催收,他花光了所有積蓄,還了貸款。他熱愛文物,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壹樣。只要他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他總是不惜工本買,很少砍價。因此,他結交了壹批農民朋友,他們願意先告訴他他們得到的“貨物”。就這樣,張軍的信息越來越多,“貨”的來源也越來越多,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文物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