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用隕鐵煆造刀劍了。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過江,解其佩劍對漁夫說,此劍中有七星,價值百金。七星指七顆隕星。用隕鐵煆造刀劍的記載還有:相傳晉代張華見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壹曰龍泉、壹曰太阿。這裏的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指流星,掘地所得是隕鐵。另傳,王莽於建國五年,造威鬥及神劍,皆煉五色石為之。五色石指鐵礦石或隕星。
對於隕星的記載早在公元前737年的春秋鄭國莊公七年:“夜中星隕如雨”。
隕星是流星體在弱相互作用下被地球引力俘獲後,以加速度向地表墜落。由於速度極快,質量大的流星體在進入地球大氣圈中時被摩擦熱所燃燒、爆炸,未被完全燒毀而落到地面上的碎片或整塊統稱隕星。按化學成分可分為石隕星(隕石)占92%、鐵隕星(隕鐵)占6%和石鐵隕星占2%。
古劍冶煉最著名的是幹將、莫邪。據《吳越春秋》卷四:“幹將者,吳人也。與歐冶之同師,但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註:應是冶煉劍的鐵隕星),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壹曰幹將、二曰莫邪。莫邪,幹將之妻也。”
又傳:楚王命幹將煉劍,許成雌雄二劍,雄名幹將、雌名莫邪。幹將煉劍,莫邪斷發、剪指甲投入爐中,金鐵熔化,發出光澤,鑄成雙劍。陽者幹將,陰者莫邪。幹將自知楚王必將怒其造劍遲緩而殺他,故藏雌劍不獻,留給其子,希望為他報仇。後其子赤鼻終於為父向暴君報了仇。
在距離我國春秋時用鐵隕星煉劍的2700多年後的今天:2001年3月30日,來自美國印地安那州普度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壹位名為哈維—阿伯拉莫維茨的科學家表示,他正在使用隕星石制造全世界最強硬和最鋒利的劍。他希望這種劍因為制作材料來自太空而能夠具有擊碎萬物的神力。他表示將對隕星石中的鐵進行精煉,再與其他超強度金屬融合後制成合金,用這合金制成壹把劍。他認為這劍可以與傳說最為神勇的日本武士使用的利器壹決高下,並把此劍拍賣。看來,從古到今用鐵隕星煉的劍被公認為是全世界最強硬和最鋒利的劍。
1990年在三門峽黃河邊約600米處,考古人員發現了東周早期晉國天虢國(公元前658年)國君墓。從該墓中挖掘出土了壹把寶劍,長不足30厘米,為短鐵劍,屬於人工冶鐵。這把鐵劍成為我國冶鐵史上的迄今為止所見到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劍,距離今天已經有2700年的歷史了。
我所收藏的漢鐵劍和環首大刀具體尺寸如下:
漢鐵劍總長:1.1M、合三尺三寸。重500克。劍把長145mm、格寬15mm、劍身長940mm、根部寬34mm、中脊最厚處6mm。
環首大刀總長:1.08M、合三尺二寸四分。重850克。環首內孔直徑為30×40mm的橢圓、柄環直徑是8mm。直柄為寬26mm、厚8mm、長140mm。刀刃長900mm、靠柄處寬30mm向尖漸細為20mm、尖端為R30mm的圓弧刃。
今天出土的古代寶劍絕大多數為銅鑄,極少鐵劍,主要是鐵劍很難保存幾千年而不被氧化掉。長鐵劍更為罕見。據《周禮》記載,上士用三尺劍、中士用二尺五寸劍、下士用二尺劍。從出土的古代寶劍來看,夏、商、周三代確實沒有三尺以上的劍。秦至隋代,劍比較長。唐盛行短劍,壹般置於肋下,稱腰品。唐以後,劍無定制。與刀、劍同時出土的銅錢是“大泉五十”(公元10年)和“貨泉”(公元14年),而沒有“布泉”(公元19年)。說明該刀、劍的年代基本在公元19年前。漢鐵劍和環首大刀在地下的所有條件相同,但漢鐵劍氧化腐蝕嚴重,近十分之壹銹損,而環首大刀絲毫未損。這有可能是當時的煆造工藝或所用原材料不壹樣。還有可能是劍薄刀厚耐氧化腐蝕的程度不壹樣。不管怎麽說,目前全國所收藏的漢代的鐵刀、劍都較稀少。這漢鐵劍和環首大刀為研究漢代的兵器制式和煆造工藝提供了實物依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貴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