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火炮的傳入促進了明末中國火炮技術的發展,改善了軍隊的裝備。據《軍事訓練雜集》記載,戚繼光的車營配有256名法國人,輜重營配有160名法國人。天啟六年,袁崇煥帶著紅炮堅守寧遠(今遼寧興城),擊退了後金軍隊,死傷數百人。已故的晉軍統帥努爾哈赤在戰鬥中受了重傷,不久就去世了。清朝初期,清政府為滿足統壹全國和平息三藩叛亂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炮。主要有三種:①紅皮槍(即紅彜槍),如《清惠殿》記載的“金龍槍”、“吳古將軍”、“神威無敵將軍”等槍。現存黑龍江省博物館的壹把康熙十五年(1676)鑄造的“神威無敵將軍”青銅槍,前薄後厚,口徑110 mm,全長248 cm,重1000 kg,裝藥量2 kg,鐵彈2.7 kg(圖65438)這種槍在中俄甲午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②子和子槍式,類似佛朗哥的長矛。如“子炮”“奇炮”。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個“副炮”。副炮口徑32 mm,總長184 cm,副炮長25.5 cm。(3)大口徑短管炮,如“田沖炮”、“威遠將軍”炮。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壹把康熙二十九年鑄造的銅制“威遠將軍”槍,口徑212mm,全長69cm,重280kg。裝載四輪車,可發射重15kg的爆炸性鐵彈(圖2【清康熙二十九年威遠將軍炮】)。